欢迎访问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站!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发扬“四敢”精神打好“发展六仗”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3-02-17 10:42 来源:市政府办
字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和中央、省驻常有关单位:

《常德市发扬“四敢”精神打好“发展六仗”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2月17日


常德市发扬“四敢”精神打好“发展六仗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省“两会”及省政府全会工作部署,切实发扬“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四敢”精神,以打好打赢经济增长主动仗、科技创新攻坚仗、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安全生产翻身仗、重点民生保障仗等“发展六仗”为关键抓手,强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打好发展“六仗”总体方案〉的通知》(湘政办发〔2023〕2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发展六仗”为引领,一体推进“六大专项行动”和“四个十大”项目建设,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德建设开新局、跃新阶。  

二、 主要目标

(一)经济增长提质扩量。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竞跑中彰显担当、提升位次,为全省经济增长作出更多常德贡献。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15%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消费的基础作用更加厚实,投资的关键作用更加鲜明,产业的引擎作用更加有力,园区的集聚作用更加强化,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二)科创赋能持续强化。聚焦“4+4”产业,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打造多层次科创平台,引进培育多样化创新人才梯队,适时启动全市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支持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构建产业链知识产权联盟,推动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取得突破,努力在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作出常德贡献,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三)发展环境争创一流。聚焦激发创新活力与维护公平竞争两大核心诉求,推进全领域集成改革、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方位保障供给、全周期提升服务,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生命线工程”,协同推进市场创新、政务服务、要素配置、法治保障四大环境提升,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更好提振发展信心,力争在国、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争先进位,全力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  

(四)重大风险基本可控。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完成政府债务化解年度目标任务,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疫情防控保健康、防重症更加有效,极端天气类风险妥善应对,确保社会大局稳定。  

(五)安全生产稳中向好。落实“四最”工作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底线,坚决防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群死群伤,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不断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六)民生保障精准有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高质量完成2023年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重点监测民生项目及市“六位”实事惠民项目、十大社会民生项目,确保就业、就学、就医、养老、住房、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三、 重点任务

(一)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推动高质量发展固本强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省前列。办好“悦享常德·品质生活”系列活动,大力推动“德品出湘、德品出海”。提振批零住餐等传统消费,稳定汽车、住房、家电等大宗消费,培育壮大首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高铁经济。积极申办第三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打响城头山、桃花源、柳叶湖、壶瓶山等旅游名片。着力改善提升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着力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抓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支持领域,加强高品质项目动态开发储备,确保争取国省资金和项目投入占全省份额的10%以上,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做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复制运用,确保获批建设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力争建成常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盐关水运口岸“五定班轮”常态化运行,积极推进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再次临开。推动湘(德)商回归,新注册“三类500强”企业14个以上,新增湘(德)商回归涉税企业50家以上,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280亿元以上,力争在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上有新突破。紧紧抓住企业、产业、产业链、产业生态“四个着力点”,培强育多市场主体,力争净增市场主体4万户以上,新增产值过百亿企业2家以上、过五十亿企业3家以上、过十亿企业30家以上,确保飞沃科技成功上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完成“4+4”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千百十”工程,加快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烟草、电子信息产业均达到700亿元以上,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强力推进“五好”园区攻坚专项行动,开工建设过亿元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建成投产70个以上;推动园区管理减负、发展提速、位次上升,5个以上园区进入全省“五好”园区评价30强。增强区域发展动能,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1个以上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进一步加强资金、资源、能源、人才等基础要素保障,有效降低企业成本,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二)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助力高质量发展蓄势储能。大力推进科技强市建设,围绕“4+4”产业,聚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实施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和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力争在核心零部件配套、关键基础材料创制、先进工艺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深度融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强链护链行动,支持优势企业精准挖掘高价值专利。加快打造多层次科创平台,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在常建立分支机构、产业化基地,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创建创新型县(市)1个以上。支持规模工业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以上。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净增100家以上,分别达到1400家、750家,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个以上。  

(三)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护航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深化国资国企“三项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等改革,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扎实做好民营经济“六个一”工作,常态长效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持续完善常德政策服务平台功能,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政策服务智能高效。持续推进通关便利化,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持续提升政务质效,精心打造“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常德专区,2023年底前实现办证、就业等10个主题式、套餐式场景应用“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强化法治保障,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政务信用和商务信用建设,探索开展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健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实施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面推广应用“湖南营商码”,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四项制度”,全面推行“首违不罚”等柔性执法,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等制度。  

(四)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守牢高质量发展红线底线。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多措并举化解存量债务,坚决防止违规举债和数字化债,落实“六个一批”风险缓释措施,有条件的地区争取风险等级“创绿”、政府隐性债务“清零”试点。优化专项债和政策资金使用,统筹盘活闲置低效国有资产、资源、资金,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风险,建立全链条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治理体系,全力推进“盛大金禧”等重大案件风险处置,开展非法集资整治专项行动。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扎实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深入推进问题楼盘化解处置,狠抓项目提速保质,推动房地产业转入新发展模式。科学做好疫情防控,全面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加强基层防疫能力建设,做好医疗资源储备,完善医疗救治资源区域协同机制,推进分级诊疗,加强重点地区、重点群体防护救治和健康服务。防范化解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加强风险隐患排查、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保障能源稳定供应、饮用水安全、交通通信畅通,做好洪涝、干旱、森林火灾等重大风险灾害防范和农业抗灾减损、应急救援准备保障、应急救援救灾等工作。  

(五)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确保高质量发展平稳有序。强化安全监管,开展隐患清零行动,对专项行动和潜在风险隐患排查出来的重大隐患进行回头看,确保100%按期整改到位。严格监管执法,依法推进“行刑衔接”。强力打非治违,严厉打击矿山违法盗采等典型非法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建筑、消防、燃气等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强力推进交通顽瘴痼疾整治,持续降低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强化源头管控,建立完善项目审批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不得“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督促企业依法加强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推动科技兴安,协同推进国家灾害事件、安全事故电子地图建设与成果运用,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领域,推动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筑牢安全生产人民防线,加强安全宣传“五进”,压紧压实安全生产“四方责任”,依法严肃追责问责。  

(六)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实现高质量发展成果共享。统筹办好省重点民生实事、重点监测民生项目和市“六位”惠民实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小切口”改善“大民生”。突出抓好农民工、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加强公办学位、医疗床位、养老床位建设,因地制宜建设公共停车位、城区公厕、农村公厕,抓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稳步提高城乡低保、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扎实推进十大社会民生项目建设,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大农村“三路”“两网”及灌溉、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夏季攻势”,持续改善群众住房、交通、生态环境等条件,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四、工作要求

(一)加力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指挥长,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第一副指挥长,其他副市长和市政府秘书长任副指挥长,市直相关单位和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常德市打好“发展六仗”指挥部,每个仗都成立工作专班。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市政府办,办公室主任由市政府秘书长兼任。各县市区也要对应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二)细化实化目标任务。各级各部门要对照本实施方案,结合各自职能职责,将任务进一步细化到具体项目、具体工作、具体活动,明确到每季度、每月、每周,建立台账、倒排时间、挂图作战,确保各项工作高效推进。  

(三)建立健全推进机制。建立三级调度机制,实行牵头单位周调度、分管副市长月调度、市长季调度,全力推进重点工作落实落细。建立问题交办机制,认真梳理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难点、卡点、堵点问题,建立问题台账,第一时间交办给相关单位,并实行销号管理。建立宣传推介机制,通过政府网站、政务服务平台、政务新媒体等媒介,积极宣传打好“发展六仗”成绩亮点和好经验、好做法,营造“闯创干”的浓厚氛围,并积极向上推介,为争取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奠定基础。  

(四)从严从实督导考核。将打好“发展六仗”纳入督查工作重点、年度绩效考核和市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范围。市政府督查室将开展定期专项督查和不定期靶向督查,及时跟进督办、跟踪问效,确保“发展六仗”落实落地、见行见效。    

附件:1.常德市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工作方案

2.常德市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工作方案

3.常德市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工作方案

4.常德市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工作方案

 5.常德市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工作方案

6.常德市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工作方案


附件1

常德市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工作方案

为抢抓国家宏观政策和外部环境利好机遇,落实稳增长措施,加快经济运行整体好转步伐,确保全年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稳增长措施及省“稳增长二十条”,深入推进“六大专项行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全市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总量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500亿元,增长7%以上,总量保持全省前三。有效需求加速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产业支撑更加坚实,农业基础地位持续巩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5%;新型工业化稳步推进,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加快融合,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园区亩均税收达到20万元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二、工作任务  

(一)培育壮大实体经济。把实施“五好”园区攻坚专项行动放在首位,聚焦“4+4”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发展的产业格局。  

1.聚力推动产业提质升级。全面完成“4+4”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深入推进“千百十”工程,加快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烟草、电子信息产业均达到700亿元以上,四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0%以上。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开展国产“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轮次、首套件”研发。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实施中小企业“两上三化”行动,力争“上云”4000家以上,“上平台”200家以上,打造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标杆产品。(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入推进“五好”园区建设。坚持以“亩均论英雄”,大力开展园区提质升级行动,开工建设过亿元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建成投产70个以上,完成园区基础建设投入100亿元,力争园区亩均产值达到300万元以上。按照国家级园区“两主一特”、省级园区“一主一特”要求,着力打造园区主特产业格局,力争各园区主特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超过65%,常德经开区、汉寿高新区获批省级化工园区。有序推进园区调区扩区工作。加大园区三类低效土地和国有闲置标准厂房处置力度,积极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园区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快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支持园区有序剥离社会事务和非产业功能,推动园区管理减负、发展提速、位次上升,5个以上园区进入全省“五好”园区评价30强。(市工信局牵头,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着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促进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继续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力争净增市场主体4万户以上。着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加速推进企业上市突破,确保飞沃科技成功上市,金天钛业、康普药业申报上市材料,凯斯机械、金富力、九申燃气、安福环保辅导报备,云港生物、精为天、惠生农科新三板挂牌,力争新增产值过百亿企业2家以上、过五十亿企业3家以上、过十亿企业30家以上。深入开展“纾困增效”和“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进一步落实小规模纳税人税费减免政策。支持企业深耕细分市场、专业领域,净增“四上”企业250家以上,其中规模工业企业100家以上。(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设计、装备租赁、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商业办公用房过剩的区域利用存量商业办公用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争创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加大新入规服务业企业支持力度,鼓励服务业“三类500强”企业在常设立企业(集团)总部、中国区总部、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力争全年净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0家以上,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创建省级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扎实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推进田长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24.38万亩,改造提升1973万亩,建成56万亩以上。加强粮食产能建设,确保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保持全省首位,全面完成各级政策性粮食储备任务。加快推进中联(常德)智能农机产业园基地建设。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重点打造粮食、油料、畜禽百亿加工产业,聚力培育水产、茶叶、中药材、油茶等优势特色加工产业。新增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35家以上。支持澧县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石门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新增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20个以上、“圳品”认证20个以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成乡村振兴车间700个以上,推广“共建园区”等产业帮扶模式。(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纵深推进财源建设工程。进一步健全产业政策与税收贡献挂钩、产业专项资金安排与税收提升挂钩、专项资金分配与项目税收挂钩“三个挂钩”机制。实施骨干税源企业培育计划,建立骨干税源企业帮扶机制和税收增长激励机制,强化重点税源对财源增长的支撑作用。对财源建设好的地区给予财政奖补。(市财政局、市税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激发释放消费潜力。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省前列。  

1.积极开展促消费活动。办好“悦享常德·品质生活”系列活动,聚焦节庆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围绕游、购、吃、住、行,开展“新春年货、旅游文化、农产品丰收、特色美食”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积极参加中国国际食品餐饮博览会、“老字号嘉年华”、“味道湖南”等重大会展活动,大力推动“德品出湘、德品出海”。办好石门柑橘节、澧县葡萄节、桃源红茶节、汉寿甲鱼大会、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产销对接大会等节庆展会活动。积极参加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湖南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湖南省旅游民宿博览会。鼓励各地联合金融机构、平台企业等以多种形式发放消费补贴,鼓励单位工会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发放年度工会福利费,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委托旅行社开展党建、工会、团建等活动。降低银行账户服务费、刷卡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广体局、市总工会、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鼓励支持大宗消费。稳定汽车、住房、家电等大宗消费,探索开展线上线下房交会、新能源汽车展、家电换新等专题消费促进活动。延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持续开展汽车下乡活动。全面落实《常德市进一步促进市中心城区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常政办发〔2022〕20号),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保持房地产开发贷款平稳有序投放,支持房地产项目和参建企业、材料供应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市住建局、市商务局、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共享经济、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入驻并开设地区首店,促进绿色消费、数字消费、健康消费,打造一批夜间经济地标和商旅文融合打卡地。加快发展共享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模式,培育一批“网红门店”“网红品牌”。有效利用并发挥高铁新优势,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加强电商聚集区、直播基地建设,开展“数商兴农”专项行动,支持常德产品上线营销,培育孵化电商市场主体100户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文旅广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全面激活旅游消费。积极申办全国龙舟大赛、第三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办好第二届常德市旅游发展大会、桃花源文化旅游节、柳叶湖马拉松赛、湖南省(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着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强与张家界、湘西等地开展旅游区域协作,大力发展康养游、体验游、红色游、研学游等特色旅游,鼓励符合条件的旅游民宿、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红色旅游景区等纳入疗休养活动范围,打响城头山、桃花源、柳叶湖、壶瓶山等旅游名片。加快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支持桃花源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产业示范园区、澧县城头山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市文旅广体局牵头)  

5.引进培育优质商贸企业。大力推进商贸流通市场主体招大培强,严格落实国、省、市三级扶持商贸流通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连锁企业落户常德,支持本土商贸流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湘菜预制菜企业发展,全年净增限上商贸流通企业100家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改善提升消费环境。积极创建区域性消费中心、省级示范步行街和绿色商场,打造一批智慧商圈、智慧商店。支持开设节假日限时步行街、周末集市、夜间集市、休闲文体专区等消费场所,拓宽节假日消费空间。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冷链物流体系等建设,畅通城品下乡、山货进城、快递进村通道,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完善消费维权机制。(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着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紧盯上级投资政策导向,聚焦“四个十大”项目,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用政府投资有效撬动社会投资。  

1.抓好十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常德经开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常德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常德经开区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常德高新区中联农机湖南(常德)智能化机械产业园、常德高新区特力液压中高端液压油缸智能制造园、石门湘佳与正大食品产业园、津市绿色新材料园(化工)、津市中联重科工程车桥智能制造项目、澧县三元新材料产业园、常德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三、四期)等“十大产业项目”建设。(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抓好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氢能利用及高压气态储运关键技术、石墨烯及高性能特种复合材料开发技术、高端智能工程装备制造及核心零部件技术、高比能动力电池关键材料核心技术、航空用钛合金材料及紧固件关键技术、某平台预制研制一体化技术、地屈孕酮原材料颠覆性技术、航空用高速燃油泵技术、动物胆资源综合开发技术、南方智能化绿色化农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等“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抓好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速公路(益常高速扩容、炉慈高速、官新高速)、高等级航道(石澧航道、常鲇航道)、常德港、桃源木旺溪抽水蓄能电站、陕煤石门2×66万千瓦扩能升级改造及铁路专用线工程、风力光伏发电、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常德段)、洞庭湖区重点垸堤防加固一期、青山灌区现代化改造及融合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财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抓好十大社会民生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及配套设施改造、乡镇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养老机构建设及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建设、常德学院新建、沅北水厂迁建、“三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安全饮水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防设施建设等“十大社会民生项目”建设。(市政府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市林业局、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市城发集团、市自来水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快推进重点项目。着力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五个一”的领导联点机制和“一单三制四级”的项目推进机制,落实重点项目可视化管理,持续开展“骏马蜗牛”项目评比活动,健全项目建设奖惩机制,提升重大项目开竣工率。织牢交通、物流、能源、信息、水利“五张网”。力争襄常高铁、沙安高速、石桃高速、松虎航道年内具备开工条件。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推进县域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建设,布局一批“农村客货邮”项目,推进客运、货运、邮递融合发展。深化与盐田港合作。积极发展光伏、风电、地热、储能等新能源,加快建设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公用充电站60座以上。建成常德大数据中心,加快千兆光网、房屋建筑物光纤和无线通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新建5G基站2000个以上。加快推进水库加固增蓄、灌区续建配套、机埠改造增效、防洪保安、河湖生态修复等重大水利工程,力争西洞庭湖平原灌区等项目进入国家规划。(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行政审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政府性投资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研究出台专项债项目管理办法。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支持领域,加强项目开发储备,深化项目前期工作,确保项目质量。(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建立促进民间投资项目报建审批、融资服务、要素保障绿色通道,用好用活“金融超市”,畅通政银企合作渠道。定期发布一批规模适度、有一定收益的重大基础设施类项目向社会公开推介。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外贸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快外贸外资扩总量、转方式。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均增长15%以上。  

1.加快融入对外开放新格局。主动对接“一带一路”、RCEP等对外开放通道和经贸合作平台,大力开拓RCEP成员国、非洲国家等新兴市场。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湖南(怀化)RCEP经贸博览会、湖南—东盟投资贸易洽谈会、湖南跨境电商交易会等活动,推动一批产能合作、贸易采购项目落地。(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支持本土企业“走出去”。落实推进外贸主体创新发展行动,支持创新“飞地”建设、海关AEO高级认证、外贸企业上市等工作,力争外贸企业业绩“破零”60家、“倍增”15家。持续推进跨境电商业务试点,全年孵化、培训跨境电商业务试点企业100家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支持企业参加“港洽周”、中博会等境内外展会和国际经贸对接活动,支持企业建设或租赁海外仓、入驻境外园区,引导飞沃科技、柔显科技等重点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开展对外投资。鼓励银行与信保公司加大出口信保保单融资服务力度,引导金融机构稳步扩大外贸信贷投放规模。力争对外实际投资额增长20%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全力以赴招商引资。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围绕“4+4”产业,坚持以项目为主导、以存量引增量、以资源换产业,紧盯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等重点区域,聚焦“三类500强”、优质国企、上市公司等重点企业,充分发挥驻外联络处“桥头堡”作用,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商会招商、基金招商、股权招商、驻点招商,办好德商回归系列活动。建立项目策划包装和发布会商机制,完善重点企业拜访名录库、德商信息库,加强招商项目预审、跟踪服务和督导考核。力争新引进过十亿产业项目37个,其中50亿元以上100亿元以下项目9个,100亿元以上项目2个,新注册“三类500强”企业14个以上,新增湘(德)商回归涉税企业50家以上,实际利用省外境内资金1280亿元以上。(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口岸平台建设。做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复制运用,争取在放管服改革、贸易投资便利化、提升口岸通关水平等方面有所突破,确保获批建设湖南自贸试验区协同联动区。力争建成常德保税物流中心(B型),盐关水运口岸“五定班轮”常态化运行,加快推进常德港集装箱码头建设前期工作。积极推进桃花源机场航空口岸再次临开。(市商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常德海关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增强区域发展动能。着眼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主动对接融入强省会战略,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理念,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区域协调的发展格局。  

1.主动对接融入强省会战略。充分利用我市资源要素禀赋,主动加强与长沙对接合作,深化产业园区合作交流,强化制造业疏解承接和协作配套,争取一批优质产业项目布局我市。依托我市农业资源优势,组织优质农特产品企业参加省农产品展销节会活动。支持企业入驻省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等平台。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我市自然禀赋和人文优势,打造一批精美景区、精品线路、精致商品,建设面向长株潭、联结张家界、服务全国的都市休闲度假旅游胜地。(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大力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研究出台强中心城区战略配套政策措施,在产业布局、科技研发、人才引进等领域向中心城区布局倾斜,着力提升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推进城市更新等专项规划编制。深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抓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和老旧管网更新改造。加大城区泵站新(扩)建力度,提升抽排能力,加强积水隐患点改造,推进城区排水防涝应急能力建设,完善配套应急设备。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高铁新城、国际会展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市级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建设,探索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城发集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力争1个以上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行列。积极推进县域返乡创业。制定实施“一县一策”发展方案,深化扩权赋能强县改革,落实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产业、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区域统筹布局,支持经济强镇设立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的现代产业园、科技园、特色小镇、产业强镇。(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夯实发展要素保障。进一步加强资金、资源、能源、人才等基础要素保障,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1.加强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预算内资金、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力争国省资金和项目投入占全省份额的10%以上。加强与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拓宽重点建设项目融资渠道。进一步落实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政策。加强闲置国有“三资”清查处置,加大园区土地、厂房等闲置资产的清查处理,进一步盘活各类学校、党政机关、国有企业等闲置资产。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贷款、科技企业贷款、涉农贷款、信用贷款占比,不盲目抽贷、断贷,力争新增银行贷款350亿元以上。持续开展“金融入园惠企”、小微企业首贷培植专项行动、金融支持优势产业链专项行动、行长结对服务中小企业专项行动等活动,支持企业开展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信贷、信用贷款。对因疫情等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小微企业(含个体工商户)贷款,还本付息日期原则上最长可延至2023年6月30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市机关事务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资源保障。坚持“要素跟着优质项目走”,积极争取用地计划指标和奖励性指标,强力推动征地拆迁工作,确保省市重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项目建设用地需求。积极推进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用地清单制,降低企业初始用地成本。加大园区三类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力争园区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率完成总任务50%以上,闲置土地处置率95%以上,低效(空闲)用地处置率80%以上。加强矿产资源保障,切实保障重点项目和民生发展需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能源保障。加快桃源抽水蓄能电站、石门电厂三期、宁电入湘工程常德段等重大能源项目建设进度。开工建设一批风电、光伏项目,力争桃源县西安一期风电项目,津市市新洲镇麓山村风电场、罗家台羊角汊渔光互补光伏项目投产并网。积极推进湘西北LNG储配基地、临澧200兆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建设。健全电煤储备动态监测机制,确保迎峰度夏迎峰度冬电力供应。持续深化水电气价改革,降低企业用能成本。(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4.加强人才保障。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落实“人才绿卡”制度,定期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开展先进制造业突出贡献人才和高层次人才评选表彰,优化全周期、全要素、全流程服务,在职称认定、住房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等方面,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生态。积极对接省“三尖”人才计划,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持续深化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用工服务保障,落实阶段性降低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费率政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支持常德技师学院、常德财经机电学院等职业(技工)院校及有资质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订单式冠名式合作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招用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小微企业,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市委组织部牵头,市人社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机制  

成立打好经济增长主动仗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机关事务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乡村振兴局、市林业局、市总工会、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市税务局、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市邮政管理局、常德海关、市城发集团、市自来水公司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


附件2

常德市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进科技强市建设,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积极抢占产业、技术、平台、人才制高点,努力在湖南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中作出常德贡献,让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力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转化一批高价值成果,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进科技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5%以上,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200件左右,技术合同交易成交额增长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  

二、工作任务  

(一)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点围绕 “4+4”产业,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强化顶层设计、联合创新,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果、产品和企业。  

1.关键技术攻关。围绕“4+4”产业,常态化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征集,形成技术清单,强化顶层设计和项目凝练,全链条、体系化、有重点布局科技创新项目,重点实施“十大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项目”和一批“卡脖子”技术攻关及产业化项目,突破制造装备、基础零部件、航空材料、医药原料、新型显示等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新技术、新产品。攻关氢能利用及储运、高比能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支撑现代能源产业发展。抱团开展高端智能工程装备制造及核心零部件技术研发,扩大先进工程机械制造技术的领先优势。开展航空用钛合金材料与紧固件关键技术研发,解决民航大飞机材料“卡脖子”问题。聚焦地屈孕酮原材料、动物胆资源等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在生物医药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组织实施超大型塔式起重机用液压油缸、高集成智能屏、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等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加速推进研发成果转化。支持企业出题、院校攻关,鼓励高校院所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传统产业转型。围绕酿酒、纺织、建材和化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智能升级赋能,促进技术、产品、品牌和效益提升,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医药技术突破。系统布局心脑血管、呼吸、代谢等重大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规范化诊疗和流行病学调查,开展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探索、早期筛查、早期诊断、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推广运用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院前医疗救治技术,研发中医药特色炮制和制剂技术。(市卫健委牵头,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特色品种培优。聚焦优质专用品种改良、全程智能化与绿色生产、产品精深加工等关键环节,开展水稻、淡水鱼、柑橘、葡萄、油菜等优质新品种选育,力争培育具有推广价值的新品种5个以上。收集种质资源,建设种质资源库、种质资源圃,在对水蜜柚、常德甲鱼、桃源红茶等本地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基础上,开展核心品种专项培优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科技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创新成果转化攻坚。聚力打造具有泛湘西北区域特色和产业吸引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品牌活动,建立健全科技成果产出、承接、转移、服务、科技金融融合等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1.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对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标准和分类扶持政策,组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指导企业申报各类财政扶持资金、研发奖补资金和财税政策激励,推动企业建立研发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动态管理和分类支持,建立“十佳高新技术企业”“十强科技创新领军型企业”光荣榜,成立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联盟,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各净增100家以上,分别达到1400家、750家,新增国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2个以上,促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化产学研合作。支持高校、医院与省自然科学基金建立联合基金,配套支持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举办产业链、园区、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专场活动,鼓励企业对接省内外名校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持续深入推进本地高校服务本地产业活动。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库和校院高价值科技成果库,推动技术成果精准对接。推进重点产业与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协同创新,发挥共建示范作用,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50项以上。(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数字技术转化。构建常德大数据中心集群,推进常德新型数据中心建设。推动“5G+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5G应用新场景和新业态,争取数字新基建标志性项目总数破十,以示范项目带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高质量建设和产业化应用,力争“上云”企业4000家以上,“上平台”企业200家以上,培育一批数字化转型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企业。(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行政审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鼓励各类园区围绕主特产业培育、引进、建设专业孵化器、创新创业平台和实践基地,建设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众创空间2家。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管理运营水平,大力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小人物”、具有市场前景的“小项目”入驻孵化。加强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建设,新建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工作站2家,引进培育专业运营和科技服务机构30家,提升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配套服务水平。创建创新型县(市)1个以上。(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促进科技金融扩面提质。实现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全覆盖,力争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池规模达到4000万元。引导银行机构加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和科技担保贷款力度,年贷款额达到6亿元。引进支持科技创投基金发展,加大科技型企业和初创企业投资力度,带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招商。深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力争融资登记金额超过4亿元。(市科技局、市政府金融办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发挥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主力军作用。适时启动知识产权保护大数据平台开发建设,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和综合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开展知识产权强链护链行动,围绕“4+4”产业,支持我市支柱产业重点企业构建产业链知识产权联盟。开展重点产业链专利导航和风险预警分析,支持优势企业精准挖掘高价值专利,指导重点企业完善知识产权国外专利合理布局,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保障优势产业知识产权安全。(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创新平台建设攻坚。对标国省战略,推动创新平台提质升级,打造科技要素汇集地、科研攻关主阵地、成果转化承接地。  

1.对接省“四大实验室”建设。抢抓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四大实验室”建设机遇,鼓励各县市区、园区依托特色产业和区位优势,在种业、先进制造、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领域,承接“四大实验室”分中心或科创飞地建设。支持引导企业、高校、医院和科研院所等依托自身研发特色和优势学科,积极争取建设“四大实验室”分中心或承担子项目(课题)。(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培育高能级研发平台。对标国家、省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标准,鼓励辖区内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自建或产学研合作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引进国家级研发平台在常建立分支机构或中试、产业化基地。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站点建设。布局一批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一链多平台”创新发展格局。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家以上、市级创新平台20家以上。(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重组研发平台。按照“筹建一批、提升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思路,大力推进西安交大——常德协同创新研究院智能传感材料研究中心、常德市新型储能材料产业联盟等基础研发平台建设。推动现有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其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化中的关键核心作用,力争承担省级科技项目(课题)10项以上。优化完善研发平台评估评价机制,建立建管结合、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现有市级研发平台进行优化重组。(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创新人才强基攻坚。强化政策激励、机制建设和服务保障,推动优秀科技人才在常德汇聚出彩。  

1.大力引培高层次人才。主动对接省“三尖”人才计划和“智汇潇湘”人才行动,积极推荐省科技创新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培育3—5个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扩大青年人才项目支持规模,鼓励科研项目团队吸纳更多青年人才参与,培育评选10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积极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外国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采取“一事一议”对高能级创新平台、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人才引进需求给予重点支持。围绕“4+4”产业,组织高校毕业生来常就业创业。(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牵头,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团市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完善科技专家服务团和农村、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强化基层创新人才支撑。推动农业科技特派员赋能水稻、油菜等主导产业和猕猴桃、油茶、茶叶、柑橘、甲鱼、葡萄等特色产业,建立特派员示范基地10个以上。(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建立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全面落实《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常人才发〔2022〕2号),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市场、用户、第三方深度参与的评价机制。注重从高能级平台、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中直接遴选人才。建立“人才举荐”机制,支持一线高水平科研团队举荐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为承担重大攻关任务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创新人才开辟人才项目、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科技人才类项目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科技创新人才项目经费最高可按20%对个人生活进行补助(重大人才项目按协议确定)。升级完善人才大数据平台,认真落实《常德市人才绿卡管理服务办法》(常人才办发〔2022〕6号),为各类人才开辟专门的“绿色通道”,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服务。(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进机制  

成立打好科技创新攻坚仗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政府金融办、市林业局、团市委、市科协、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日常协调和工作调度。    


附件3

常德市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工作方案

为全面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生命线工程”,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激发创新活力与维护公平竞争两大核心诉求,推进全领域集成改革、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方位保障供给、全周期提升服务,更好服务市场主体、提振发展信心,力争在国、省营商环境评价中争先进位,全力建设“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打造常德营商品牌,为奋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常德提供更好支持和保障。  

二、工作任务  

(一)提升市场创新环境  

1.持续推进民营经济“六个一”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一奖一榜”评选表彰。做好“新常德贡献奖”评选表彰有关工作,组织开展2023年常德民营企业三十强榜评选活动和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调研,提升常德民营企业三十强榜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市工商联、市工信局牵头)继续开展“一册”“一办”“一平台”等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优化办、市科技局牵头)持续完善市工商联非公经济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信息共享、诉求沟通办理渠道。(市工商联牵头)  

2.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巩固提升市属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成果,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动企业向市场化转型,健全市场化用工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市国资委牵头)加大平台公司融资监管力度,建立债务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市国资委、市财政局牵头)  

3.提高现代物流运行水平。持续做好外贸企业与湖南五大国际物流通道对接,组织开展通道对接活动,协助企业调整优化物流方案、降低物流成本。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深化与在常重点跨境企业、商(协)会的交流合作。(市商务局牵头)  

4.持续推进通关便利化。持续推广“单一窗口”应用,广泛采用“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便捷通关措施,进一步压缩整体通关时间,力争压缩至进口37小时、出口0.8小时以内。清理规范口岸收费项目,及时更新调整口岸收费目录,并在口岸作业场所进行公示。(常德海关、市商务局牵头)在常德经开区开展推进通关便利化共建优化营商环境示范工作,合力培育园区外贸竞争新优势,推动园区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常德海关牵头)  

5.强化外商投资服务。严格执行国家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做好外商来常投资项目审批服务工作,积极协调做好新开发银行、国际农发基金等外资贷款项目申报备选工作。(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牵头)  

(二)提升政务服务环境  

1.深入开展“送政策、解难题、优服务”行动。完善服务企业解难题、促发展长效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建立企业“白名单”服务机制和问题分类交办化解机制,帮助企业解决“急难愁盼”问题。(市工信局牵头)持续完善常德政策服务平台政策查询、政策计算、政策匹配等功能,拓展政策在线兑付功能,简化兑现流程手续,推动政策服务智能化。(市行政审批局、市工信局牵头)强化“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政企通”专席功能,推动涉企问题“接诉即办”“限时办结”,实现涉企诉求“有求必应”。(市政府办牵头)持续开展社会评价,每季度随机选择办事企业和群众,对办事服务效率、项目建设进度、监管执法水平、政策落实效能进行满意度调查。健全企业投诉台账制、交办制、销号制、督办制管理,促进各类投诉限时回复、高效办结。(市优化办牵头)  

2.配合建好用好“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常德专区。以“我的常德”APP全面改版升级为依托,推动党务、政务、便民服务等方面高频应用规范接入“湘易办”超级服务端,持续做好迭代、运营和推广工作,力争2023年底上线服务事项1000项以上,集成电子证照50类以上,用户数突破200万。稳步实施“无证明城市”建设,积极拓展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章应用场景。加快推进已建非涉密办公系统和高频办公应用规范接入“湘易办”政务版,更好实现机关内部运行“一件事一次办”。(市行政审批局牵头)  

3.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围绕个人、企业、项目三个全生命周期,优化调整事项结构,实现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全覆盖。全面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建设,梳理100件高频事项“掌上办”“全程网办”事项清单。(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完善出台《常德市深化“一网通办”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攻坚行动方案》,2023年底前实现办证、就业、婚姻、“身后”、企业用工、员工保障、政策兑现、融资服务、招投标、用地审批等10个主题式、套餐式场景应用“一网通办”“一件事一次办”。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跨域办理、跨层联办、全市通办,探索扩大“跨省通办”事项和范围。(市行政审批局会同各事项涉及单位牵头)  

4.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对列入当年政府投资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含)以下、不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建设项目,由项目建设单位自行申请,经过相关审批手续后(免去可行性研究报告)直接下达立项批复。(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全面深化全程帮办代办制度。稳步扩大特定项目施工图免审和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项目免予施工图审查,直接办理施工许可证。(市住建局牵头)在工业园区推进区域评估成果共享互认,对符合适用条件的单个项目不再进行评估评审,相应审批事项可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对要求实行告知承诺制的事项全面落实到位,并对其他事项进行积极探索,进一步扩大“告知承诺”适用事项范围。全面落实“竣工即办证”,将园区建设项目现行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后、不动产首次登记之前的流程前置到竣工验收备案前,竣工验收备案后即可同步申请办理不动产登记。对园区简易低风险工业厂房项目开展“多设合一、多审合一、技审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实现园区产业建设项目“拿地即开工”。充分利用“双随机、一公开” “互联网+监管”和“湖南营商码”等平台系统,加强自然资源规划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  

5.持续放权赋能。按照“接得住、用得好、管到位”原则,开展“放权赋权回头看”,摸清赋权事项的承接落地情况,形成问题清单,逐一销号。建立对园区赋权清单“能放能收”的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园区赋权事项科学合理、便民利企。进一步精准定向,开展乡镇(街道)、村(社区)下沉事项督导检查,动态调整下沉事项清单,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承接情况和实施效果的跟踪评估。探索“政务微店”进小区,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市行政审批局牵头)  

(三)提升要素配置环境  

1.加大用地保障力度。深入推进工业园区社会投资项目“用地清单制+告知承诺制”改革,通过开展地块区域内现状普查、区域评估评价等方式,明确项目建设条件、经济指标、管理指标等,在土地供应时将相关条件指标清单一并交付给土地使用单位,符合适用条件的单个项目按规定精简审批手续。在供地环节探索推行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和多图联审前置服务,在签订供地配号合同并备齐必要资料后,采取并联办理方式办理相应行政许可。(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  

2.强化水电气网等要素保障支撑。全面推广市政报装“6×3”一体化联办模式,对供水、排水、供气、通信、供电、广播电视报装和占道挖掘、占绿破绿、管网核验等市政接入工程报装涉及的行政许可实行并联办理。(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行政审批局牵头)  

3.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融入和对接省域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探索构建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机制,充分释放数据红利,激活数据价值。(市行政审批局、市国资委牵头)开展公共数据共享攻坚行动,加快构建全市公共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大数据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首席数据官(CDO)”制度,完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持续推进常德应用支撑平台迭代升级,进一步强化数据治理能力。进一步健全数据安全管理规范,完善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强化数据安全保障。深化数据赋能市场、服务市民,加快“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码通城”“一数通产”典型应用。(市行政审批局牵头)  

4.提升融资便利度。推动各银行机构围绕全市产业链核心企业、产业项目开展供应链融资创新,确保2023年供应链融资总额增速不低于20%。(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牵头)持续完善常德“金融超市”平台功能,大力推广“潇湘财银贷”“信补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市政府金融办牵头)在常德经开区开展动产抵质押融资试点工作,建立动产抵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试点期间新增动产抵质押贷款不低于6亿元。(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牵头)全方位加强政务信息等涉企信用信息的共享应用,强化市信用平台与常德“金融超市”数据共享。(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金融办、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增信作用,落实市县两级“前有补贴、后有补偿”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政策,促进小微企业、“三农”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市财政局牵头)  

(四)提升法治保障环境  

1.持续强化法制保障。严格贯彻实施《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湖南省优化营商环境规定》,全面建设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市司法局、市优化办牵头)拓展公众民主参与地方立法的广度和深度,邀请市场主体代表、律师事务所、具有双重身份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立法的调研、征求意见和评估等环节,实现商事主体立法全过程参与。(市司法局牵头)大力实施优化营商环境“生命线工程”,持续落实省、市部署的系列改革举措,抓好国、省深化“一网通办”、打造“一件事一次办”升级版等系列政策和市“15条”改革举措落实工作,出台全市优化营商环境2023版,高质量做好国、省营商环境评价工作。(市优化办牵头)  

2.强化惠企政策落实。全面推动面向市场主体新出台和延续实施的减税降费政策落地见效,持续减轻市场主体税费负担。(市税务局、市财政局牵头)多渠道向社会公示《常德市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2023年版)》和《常德市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清单(2023年版)》,建立健全“各项收费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收费”的长效管理机制。(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加快水电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市场化机制改革,推进落实天然气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完善我市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计加价制度。开展水电气涉企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规范水电气行业价格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严格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落实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政策。实行失业、工伤保险费降费率和稳岗返还“免申即享”。(市人社局牵头)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分批推出若干办税缴费措施,提速增值税留抵退税办理。(市税务局牵头)  

3.规范监管执法行为。全面推广应用“湖南营商码”,持续完善涉企执法检查备案制度,在全市建立30家企业监测点,定期收集监测点的扫码信息,对执法部门扫码情况进行通报。(市优化办、市司法局牵头)大力推行柔性执法、审慎包容监管方式,制定涉企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和一般违法行为从轻减轻行政处罚清单。(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围绕群众生活必需品、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商业零售等重点领域,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网络传销、聚集式传销活动,维护社会稳定。(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四项制度”,大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市司法局牵头)

4.维护司法公正。深入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工作。(市人民检察院牵头)探索完善涉企解纷诉前调解工作机制,建立涉企纠纷诉前调解“绿色通道”。进一步细化繁简案件认定标准、分流程序,实现涉企纠纷精准分流,强化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程序适用率,力争全市法院简易程序和小额速裁程序适用率达到89%以上,进一步缩短民商事合同纠纷案件办理周期,切实减轻企业诉累。(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牵头)强化多元解纷机制应用,提升商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金融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等多元解纷工作平台运用水平,为涉企纠纷化解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选择。(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探索建立检察机关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协作机制,积极参与民事、行政争议诉前调解,综合开展诉源治理,将民事行政争议化解关口前移,切实提升和解工作质效。(市人民检察院牵头)规范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工作,出台执行案件移送破产审查操作规范,保障执行程序与破产程序的有序衔接,健全市场主体救治和退出机制;强化企业破产府院联动机制建设,加快出台房地产破产案件规范性文件。(市中级人民法院牵头)  

5.深入推进信用监管。扎实推进信用信息共享、信用监管和信用核查。探索开展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健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将违约毁约、拖欠账款、拒不履行司法裁决等失信信息纳入市信用平台并向社会公示。(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健全投诉线索台账,做好各级网络平台、企业来信来访及审计、督查发现欠款问题线索办理和反馈工作,着力构建防范和化解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推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融资平台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动态清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县市区给予奖励。(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牵头)  

6.推进联合惩戒体系建设。加强联合惩戒,严厉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推动建立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强化执行监督,规范执行行为,加快出台执行工作权力运行指引,提升执行质效。(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公安局牵头)  

三、推进机制  

成立打好优化发展环境持久仗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行政审批局、市优化办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商务局、市审计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优化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工商联、市税务局、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常德海关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优化办,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


附件4

常德市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工作方案

为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凝心聚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 工作目标  

化解债务风险,严禁新增政府隐性债务,组织筹集资金化解债务,按时完成政府债券发行任务,按照“六个一批”措施缓释到期债务风险,推进平台公司整合转型。化解金融风险,持续推进宣传教育、排查预警、打击处置等工作,切实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化解房地产风险,做好风险项目的问题梳理、风险评估、复工复产、应急处置、舆情管控等工作,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促进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化解疫情风险,认真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突出“保健康、防重症”,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减少疫情影响。化解极端天气引发的风险,“立足防、超前治、科学救”,将极端天气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二、工作任务  

(一) 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市财政局牵头)  

1.严格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落实规范政府性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执行高风险地区上级财政开工核准制。深化违规举债和虚假化债专项监督,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纪委监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多措并举化解存量债务。通过统筹财政资金、压减公共支出、盘活资产资源等渠道筹集资金化解债务,优先保障付息,按要求落实隐性债务变动统计要求,严禁虚假化债和数字化债。落实化债部门责任制。有条件的地区争取风险等级“创绿”、政府隐性债务“清零”试点。(市财政局、市国资委、市水利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住建局、市司法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林业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常态化监测预警债务风险。健全常态化债务监测机制,提前3个月滚动分析研判到期债务的本息资金来源情况,按月对市级平台公司债务进行监测,强化风险预警。发挥风险缓释专班协调作用和政信资源引导作用,协调金融机构落实“六个一批”措施,推动存量高息债务降息减债,缓释到期债务风险。持续做好债务舆情监测处置工作。(市财政局、市国资委、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市委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政府债券管理。争取上级对我市政府债券限额分配支持。聚焦短板领域、重点方向、重大项目,组织优质储备债券项目。按照“五制”管理模式要求,加快政府债券发行使用进度,加强专项债券投后管理,按照省里统一部署探索实施专项债券穿透式监测。开展全市已发行专项债券资金使用管理专项核查,按时足额还本付息,确保法定债券不出风险。(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加强平台公司综合治理。严禁新增融资平台公司,防范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剥离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加快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规范平台公司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政府信用挂钩。推进平台公司清理监管工作。(市国资委、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市委财经办、市发展改革委、各行业主管部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市政府金融办牵头)  

1.严防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压实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主体责任、地方属地责任和金融管理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采取资本补充、不良资产清收核销、抵债资产处置等方式增强抵御化解风险能力。加大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发展和声誉风险防范处置支持力度,防范流动性风险事件。(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市政府金融办、省农信联社常德办事处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强化地方金融组织监管。贯彻落实《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配套制度,加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典当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地方金融组织日常监管和风险排查;在湖南证监局的指导下,开展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的“照前会商”工作,严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准入关。(市政府金融办负责)  

3.全力推进重大案件风险处置。做好“盛大金禧”等重大案件侦办查处、追赃挽损、信息核实、资产处置、信访维稳、舆情管控等工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强化属地风险化解和维稳责任,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市“盛大金禧”案风险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4.开展非法集资整治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防非处非宣传,推动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老年大学、进金融网点。完善行刑衔接和依法打击机制,常态化开展金融领域扫黑除恶、打击整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等工作,开展“扫街扫楼”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一非三贷”“三贷三霸”等非法活动,从重打击以“养老”为幌子从事非法集资犯罪的市场主体和个人。开展专项督导、挂牌督办,进一步压实属地化解处置和稳控责任,推动陈案审结率达到60%以上、结案率达到30%以上,确保不发生大规模集访、赴省进京上访、个人极端事件。(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5.完善非法金融监测预警机制。配合完善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加强部门间数据信息共享,做好信息录入等工作,建立全链条地方金融风险防控治理体系。(市打击和处置非法集资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6.防范化解上市公司风险。加强与上市公司联系,配合湖南证监局做好上市公司违法违规问题的监管处罚工作。支持银行、证券、保险、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参与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化解。(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市国资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持续推进交易场所风险清理。积极配合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湖南证监局做好各类“伪金交所”、产权交易所的风险排查,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清理工作。(市政府金融办、常德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 防范化解房地产风险(市住建局牵头)  

1.狠抓项目提速保质。明确公示监管流程,全面清理简化监管程序,现场实地指导服务,严格强化过程管控,把问题和隐患消解在监管过程中,推动在建工程一次性竣工验收合格并交付使用。(市住建局负责)  

2.强化银行配套融资。合理区分项目子公司风险与集团控股公司风险,稳定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协调金融机构适度加大流动性资金融资等支持力度,合理展期存量融资,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鼓励依法自主协商房地产贷款延期还本付息。鼓励加强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协商合作,推动加快资产处置,协助化解受困房企风险;稳妥化解未交楼个人住房贷款风险,推动项目完工交付。落实房地产金融阶段性调整政策,对于超出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要求的银行业机构,2022年和2023年不计入业务调整过渡期考核,其过渡期相应顺延。(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做好支持政策落地。财政、税务、住建等部门严格落实上级出台的“保交楼”项目税收优惠政策措施;及时协调处理“保交楼”项目有关涉诉问题;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认真履行预售资金受托管理义务,进一步规范预售资金监管;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严格规范使用“保交楼”专项借款,要求借款项目按照“一楼一策”方案制定还款计划,切实落实专项借款还款责任。(市税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市中级人民法院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办证手续流程。继续精简不动产登记所需材料,优化登记审批流程,同步推进首次登记和转移登记两个环节。对于房地产项目尤其是“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用活承诺办理政策,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交房即交证”。(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营造良好稳定环境。开展房地产开发项目全面风险摸排,对存在风险的项目及时介入,落实“四方见面沟通”机制,制定项目包保方案。对第一批和第二批专项借款项目原有预售资金开展专项审计,依法启动资金追缴。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持续开展房地产市场检查和专项整治,组织公安、市场监管、住建、交通运输、水利、人社、城管执法等部门重点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违规预售、虚假宣传、扰乱市场正常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审计局、市信访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 防范化解疫情风险(市卫健委牵头)  

1.加强疫情监测研判。认真开展新冠病毒哨点监测预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依法动态采取适当措施压制疫情高峰。(市卫健委负责)  

2.优化核酸检测。科学设置核酸检测点,保证居民“愿检尽检”;疫情流行期间,按照规定对重点机构、重点人群开展抗原或核酸检测。(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提升医疗救治能力。优化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加强医疗服务体系、重点学科、信息化建设,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各级医疗机构按国省标准设置发热门诊(发热诊室),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二级及以上医院开通网上问诊平台,三级医院重症医疗资源准备及医护力量配备到位。优化急救急诊流程,畅通绿色救治通道,分级分类救治患者。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互联网+医护到家”签约服务试点,组建医疗团队下沉网格驻点救治,构建起网格化医疗救治体系。全面落实医保支持政策。(市卫健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医保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保障药品物资需求。加强防疫医药物资的生产、采购、储备、调运和配送,加强药品质量和价格监管。畅通采购流通渠道,实施精准投放,保障医疗机构、农村地区用药需求和药品零售企业社会供应。疫情流行期间,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按照三个月的日常使用量动态储备新冠病毒感染相关中药、抗新冠病毒小分子药物、解热和止咳等对症治疗药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服务人口数的15%—20%动态准备相关中药、对症治疗药物。(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医保局、市工信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做好重点人群健康服务。扎实做好老年人、孕产妇、婴幼儿以及血液透析患者等重点人群服务保障。摸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合并基础疾病及其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情况,提供健康咨询、用药指导、协助转诊等健康服务,免费发放“防疫健康包”,持续做好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市卫健委、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做好重点机构感染防控。严格落实养老院、福利院、军休所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防范疫情引入和扩散风险。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福利机构对口联系制度,提供健康管理、疫苗接种、医疗救治等技术指导。做好学校、大型企业等人员聚集重点机构人员健康监测,发生疫情采取减少人际接触措施。(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局、市卫健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及时掌握返乡人员信息,发布返乡温馨提示,引导做好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建立老年人、残疾人、孕产妇、孤寡和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人群健康监测包保制度。发挥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作用,配足相关治疗药物和辅助治疗设备。建立健全城市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和转诊集中制度,建立村乡县重症患者就医转介便捷渠道。适当控制农村集市等聚集性活动规模和频次。(市农业农村局、市委组织部、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工信局、市委宣传部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加强健康宣传教育。做好防疫政策解读,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自我防护能力。加强舆情监测与处置。(市卫健委、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积极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巩固拓展卫生创建成果,用卫生文明健康小环境筑牢疫情防控社会大防线。(市爱卫会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0.推进医防融合发展。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和评价机制,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坚持多病共防,加强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食源性疾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等工作,重点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和健康教育工作。(市卫健委、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 防范化解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市应急局牵头)

1.加强风险隐患排查和修订完善预案方案。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成果,做好极端天气条件下本辖区本行业内的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调查、登记、风险评估,采取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措施,按规定及时公布。对极端天气可能引发的各类灾害事故,修订完善有关重点领域应急预案方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市安委会、市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建立健全气象灾害监测、信息收集评估及预警系统。加强极端天气会商研判,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应对建议。健全发布体系,及时发布极端天气预报预警信息,确保第一时间传达到一线岗位和受威胁人群。(市安委会、市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保障交通通信通畅。做好极端天气交通保畅准备工作,强化交通疏导和管制,尽最大可能保障交通通畅。保障通信网络运行安全,做好极端天气情况下断网、断电、断路的应急通信保障工作。保障重要通信机房、基站用电安全。(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省高警局常德支队、市工信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保障能源稳定供应。加强电力运行调度,提前预判供电缺口,及时启动负荷管理,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确保不发生规模化停电限电。做好煤炭、天然气储备,全力保障极端天气下发电用煤和居民用气需求。(市发展改革委、市住建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保障饮用水安全。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最大限度保障极端天气下农村饮水和城市供水安全。(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做好农业抗灾减损。加强极端天气下农作物的技术服务,及时做好受灾情影响蔬菜的改种补种工作。加强农业生产防雪抗冻和灾后恢复生产技术指导。加强畜牧水产养殖业越冬管理,保证保湿防冻设施安全有效。(市农业农村局负责)  

7.防范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做好极端天气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干旱灾害、森林火灾、低温雨雪冰冻、安全生产等重大风险灾害防范工作。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合理安排生产经营活动,防范极端天气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事故。(市应急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林业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气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做好应急救援准备保障。加强各类应急救援队伍能力建设,根据需要建立专业或半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整合消防、民兵、森林防火、防汛等力量,推进高火险县市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和乡镇半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护林员队伍的训练和管理。积极培育和引导社会救援力量,强化联演联训和区域联动。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配备和应急保障工作。完善应急物资供应渠道,加强专用物料、器材、工具储备,加强生活生产必需品储备。加强医疗保障能力,提前做好受伤人员医疗救护准备。(市应急局、市财政局、市卫健委、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消防救援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做好应急救援救灾工作。建立分级指挥与专业指挥相结合的指挥机制,完善部门间、军地间协调联动机制。“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并开展应急处置。用好应急资源管理和应急救援救助平台,确保灾情及时报送、灾后及时救助,千方百计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市安委会、市减灾委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0.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做好网络舆情调控,营造合力应对极端天气、共同防灾减灾氛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负责)  

三、推进机制  

成立打好防范化解风险阻击仗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财政局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委财经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卫健委、市审计局、市退役军人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城管执法局、市政府金融办、市信访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业局、市医保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税务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气象局、省高警局常德支队、国网常德供电公司、桃花源机场、人行常德市中心支行、常德银保监分局、常德海关、省农信联社常德办事处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


附件5

常德市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工作方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汲取长沙“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等教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四最”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 工作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打好安全生产提升战、消防安全歼灭战、自然灾害防治阻击战、应急救援突击战,实现“三坚决两确保”,即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非生产安全事故,坚决防范自然灾害导致群死群伤,确保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确保全市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向好,为全省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作出常德贡献。  

二、 工作任务  

(一) 强化安全监管  

1.开展隐患清零行动。按照“三管三必须”和“业务相近”“管合法也要管非法”的要求,深入开展隐患清零行动。对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潜在风险隐患排查出来的重大隐患进行回头看,确保100%按期整改到位。对商场、影院、医院、养老院、学校、幼儿园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高层建筑封堵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确保100%限期整改到位。高危企业重大事故隐患及时报告主管和监管部门,严格按照“一单四制”管理,确保100%按期整改到位。(市安委办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严格监管执法。持续深入开展“强执法防事故”行动,按季度实行监管执法排名。分级分类精准执法,高危企业监管执法覆盖率100%。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湖南省安全生产条例》和刑法修正案(十一),依法推进“行刑衔接”,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市安委办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力打非治违。严格落实县、乡两级政府“打非”主体责任,严厉打击矿山违法盗采、危化品非法生产运输经营、无资质施工和层层转包、客车客船非法营运、违规电气焊、油气管道乱挖乱钻等典型非法违法行为,每季度公开曝光一批“非法违法”典型案例。对顶风作案、屡禁不止,以及责任不落实、监管不到位、失职渎职的,依纪依法从重惩处。(市安委办牵头,相关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深化专项整治  

1.建筑领域专项整治(含自建房)。深入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突出深基坑、高支模、高边坡、起重机械、长大隧道桥梁等,房屋市政工程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下降”,建筑业百亿元产值死亡率控制在0.8以内。持续推进居民自建房专项整治,对已经排查出来的问题隐患整改率100%。(市住建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消防和人员密集场所专项整治。深入推进、持续巩固冬春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成果,紧盯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厂房仓储、劳动密集型企业等高风险场所,以及经营性自建房、群租房“多合一”等低设防区域,突出违规使用醇基燃料、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堵塞消防车通道、违规动火动焊等问题隐患专项治理。较大以上火灾事故责任追究率100%。(市消防救援支队牵头,市公安局、市住建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应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燃气安全专项整治。推进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2023年年底前更新改造燃气管道95公里、燃气立管84公里、户内设施4万户。(市住建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以强化统筹协调和监管责任落实、“一防三提升”(防范重大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升人员技能素质水平、提升信息化智能化管控水平)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安全管理系统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组织开展二轮“消地协作”重大危险源联合督导检查,企业对标自查率100%、各县市区交叉执法检查覆盖率100%。组织对涉及氯化、氟化、光气化等危险化工工艺企业开展专家指导服务及“回头看”,“一企一策”整改率100%。推进油库气体检测、紧急切断、视频监控、雷电预警“四个系统”建设达标率100%。推动精细化工企业反应安全风险评估、自动化控制装备改造、从业人员学历资质达标、人员密集场所搬迁改造“四项清零”100%达标。指导化工园区申报,对津市化工园区开展“十有两禁”整治提升,确保保持一般或较低安全风险等级。持续推进危险化学品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分管负责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班组长“三类人员”培训率不少于60%。危险化学品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和高风险岗位操作人员资质达标率100%。严格非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许可和备案,加大检查力度,强化流向管控,严肃查处违法违规生产经营企业。(市应急局牵头,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烟花爆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整治多股东独立组织生产、分包转包、“四超二改”等顽瘴痼疾,批发企业“六严禁”落实率100%,零售店“下店上宅、前店后宅”关闭取缔率100%,生产企业对标改造率、风险预警系统建成率100%。对非法生产、经营、储存、运输、燃放烟花爆竹行为,坚持露头就打。(市应急局牵头,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矿山安全专项整治。盯紧看牢尾矿库,及时排查管控风险隐患,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非煤矿山5座以上;全面推进地下矿山采空区隐患普查治理;到2023年底,正常生产矿山标准化达标率60%;正常生产的非煤地下矿山100%配备五职矿长,没有条件配备的必须委托科研技术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市应急局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7.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持续推进交通顽瘴痼疾整治。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564公里,改造农村公路危旧桥梁100座,实施农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灯万带”示范工程。加强道路运输车辆智能监控,“两客一危”智能监管平台在线率、报警处置率达到999%,半挂牵引车以及重型载货汽车(总质量为12吨及以上的普通货运车辆)道路货运车辆公共平台在线率达到80%,报警处置率达到99.9%。加强公路治超平台建设,源头企业、固定检测站、临时检测站及不停车检测数据100%接入市级以上治超信息平台。加强水上视频监控力度,加密巡检次数,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有效处理。强化部门联动和信息共享,加强低速电动车、变型拖拉机、“大吨小标”等非法非标车辆源头治理,落实道路运输车辆及校车动态监督管理,依法查处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非法营运、非法载人和货车超限超载非法改装、拖拉机逾期未检验未报废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强“两站两员”队伍建设,夯实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基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牵头,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住建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局、省高警局常德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工贸企业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启动铝加工(深井铸造)和涉爆粉尘企业重大事故隐患“清零”回头看行动,确保重大事故隐患100%“清零”。推进工贸行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2023年年底前规模以上工贸企业100%完成建设。全面启动工贸监管信息化应用,四季度前100%规模以上工贸企业使用系统。严格安全设施“三同时”手续,所有入园新建企业100%做到安全设施“三同时”要求。加强工贸安全监管人员能力培训,新调整人员培训率100%。(市应急局牵头,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消防救援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危险废物及辐射安全专项整治。在全市组织开展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危险废物经营单位不发生较大及以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强化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加强辐射事故应急能力、辐射监管和监测能力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市应急局、市消防救援支队、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0.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突出气瓶、大型游乐设施、电站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重点设备,强化检测检验和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充装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工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应急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能源安全专项整治。加强火电、新能源行业安全监管,杜绝重伤及以上人身事故,杜绝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不发生一般及以上火灾事故。加强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监管,依法查处危害油气长输管道安全的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因监管不力造成的油气管道损坏事故。(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文化体育旅游安全专项整治。持续开展文旅市场“打非治违”,严肃查处未经许可擅自从事娱乐场所经营活动、营业性演出经营活动、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经营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行为,集中清理整治无证无照、营业场所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文化体育经营场所。强化旅行社行业监管,对旅行社旅游包车合同开展全覆盖专项清查,严厉打击未取得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经营旅游业务及超范围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旅行社采购无道路客运资质企业(个人)旅游包车服务行为及不与旅行者签订旅游合同等行为。强化高空、高速、水上、潜水、探险等高风险旅游项目安全监管,严防踩踏、高坠、翻车、翻船等事故发生。(市文旅广体局牵头,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3.学生安全专项整治。开齐开足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开展防溺水、校车安全、学校建筑安全专项整治。全面启动防溺水疏堵结合普及中小学生游泳教育试点工作,积极创建疏堵结合防溺水试点县市区。强化校车动态监管,管好用好校车智能监管平台,通过“线上实时监控”和“线下现场执法”,对校车违法行为进行精准打击,及时消除隐患,切实规范校车运营行为。推进实施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建立房屋设施抗震设防信息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市教育局牵头,市学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14.自然灾害防治。防汛抗旱及地灾方面:确保遇设计标准内洪水时,不溃一堤一垸、不垮一库一坝,保障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安全;确保遇超标准洪水时,保证城市、大中型水库、重点堤垸和重要交通干线安全;确保暴雨山洪发生时,避免群死群伤;确保遇中等程度干旱时,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安全;确保遇严重干旱时,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抓紧实施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市应急局、市水利局依职责牵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国资委、常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气象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森林防灭火方面:全市新建林火阻隔系统400公里以上,新建森林消防蓄水池100个以上,建设10支半专业森林消防队伍,两个森林火灾高火险县市区各建设一支森林消防专业队伍,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内。(市应急局、市林业局依职责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机关事务局、常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5.其他行业领域。军工、民航、铁路、商务、农机、电力、仓储物流等行业领域主管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针对安全生产薄弱环节和可能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点位,明确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指标,全面开展专项整治。  

(三)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1.强化源头管控。从源头上严把项目审批安全关,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不得“边审批、边设计、边施工”,对危化品、矿山、烟花爆竹、建筑施工、金属冶炼等行业领域高危项目和人员密集场所,不达安全标准的不能许可和开工。承接区域产业转移的地区,要根据规划严格执行规范标准,严格安全监管,严禁淘汰落后产能落户和进园入区,对违规审批、强行上马造成事故的,实行终身追责。对直接关系安全的取消下放事项,实事求是组织评估,不得把责任层层推卸给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乡镇街道和社区。强化外包队伍管理,坚持“谁的资质谁负责、挂谁的牌子谁负责”,对发生安全事故的严格追究资质方责任。  

2.构建双重预防机制。督促企业依法加强风险辨识评估和隐患排查整治,依法依规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高危企业100%建立落实双重预防机制。切实强化高风险作业现场管理,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过程管控。持续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切实为企业提供高水平安全技术和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第三方管理的作用,帮助企业提高双重预防能力。  

3.推动科技兴安。协同推进国家灾害事件、安全事故电子地图建设与成果运用,用好矿山安全风险监测“一张网”等信息化建设成果,推进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测预警系统和多层大体量劳动密集型企业、公众聚集场所以及医院学校养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智慧消防”建设应用,推广运用粉尘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在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森林火灾防控、消防救援、“两客一危”等方面推广现代技术装备应用,推动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  

4.夯实基层基础。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按规定落实有关任务。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乡镇(街道)以及开发区、工业园区、港区、风景区等应当依法明确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机构及其职责,强化工作保障。探索推进乡镇(街道)应急站和消防所一体化建设,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  

5.筑牢人民防线。加强安全宣传“五进”,制作安全生产警示片并全面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全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畅通各类举报投诉渠道,加大举报奖励力度,鼓励人民群众和企业员工通过“12350”“12345”等方式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和重大安全隐患,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群防群治的格局。  

(四)压紧压实责任  

1.落实党委政府属地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关规定,分级明确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年度任务清单。  

2.落实部门主管监管责任。各部门应依法尽职履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切实强化工作合力。按照“三管三必须”和“业务相近”的要求,对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业态及时明确主责部门,厘清职责边界,消除盲区漏洞。  

3.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高危企业“一会三卡”覆盖率100%。对高危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分级分行业组织安全管理能力抽考。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4.落实从业人员安全防护责任。从业人员(含劳务派遣、灵活用工人员)教育培训率达100%,使其掌握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事故应急处理措施,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知晓各种安全生产举报方式和途径。  

5.严肃追责问责。综合运用巡查等举措,对整治工作不负责、不作为、慢作为,逾期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甚至发生事故的,依法严肃问责。市安委会办公室对2022年安全生产工作被黄牌警告的单位实行挂牌管理。  

三、推进机制  

成立打好安全生产翻身仗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应急局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常德军分区战备建设处、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机关事务局、市林业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气象局、市邮政管理局、省高警局常德支队、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市应急局,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


附件6

常德市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工作方案

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解决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热切期盼的民生问题,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将2023年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重点监测民生项目与我市“六位”实事惠民项目、“十大社会民生项目”统筹起来,同部署、同推进、同落实,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养老、出行、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实、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二、工作任务  

(一)2023年省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具体指标待全省任务分解后确定)  

1.启动建设县域普通高中“徐特立项目”,适应生源增长,改善办学条件。(市教育局牵头)  

2.大力推广“湘易办”超级服务端,增加注册用户数,实现“一机在手、一键登录、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市行政审批局牵头)  

3.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新增城镇就业,持续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市人社局牵头)  

4.开展妇幼健康守护行动。完成部分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市卫健委牵头)继续实行农村适龄及城镇低保适龄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市妇联牵头)  

5.推行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每个县市区实现普通门诊异地结算二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全覆盖;实现全部43个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省内异地直接结算;实现乡(镇)、村(社区)医保参保登记、异地就医备案等经办服务事项直办或帮代办全覆盖。(市医保局牵头)  

6.提升基本养老服务水平。结合实际新增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完成部分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市民政局牵头)  

7.提高困难群体救助标准。提高城乡低保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市民政局牵头)  

8.开展残疾人关爱服务。康复救助残疾儿童,完成部分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市残联牵头)  

9.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继续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市住建局、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牵头)实行城镇住宅小区居民“一户一表”改造接收。(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 

10.加强农村“三路”“两网”及灌溉、饮水建设。农村“三路”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建设、普通国省道安防精细化提升。(市交通运输局牵头)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提升农村地区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及以下电网供电能力。(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乡村信息化网络建设。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动行政村5G网络和千兆光纤网络覆盖;深化20户以上自然村4G网络覆盖;积极拓展农村地区宽带业务,高效服务数字乡村信息应用。(市工信局、市通管办牵头)农村水源保障及灌溉能力提升。(市水利局牵头)完成部分农村千人以上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二)2023年省重点监测民生项目(具体指标待全省任务分解后确定)  

1.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启动实施“温暖社保”三年行动,深入推进社会保险全民覆盖,增加基本养老、工伤和失业保险参保人数。继续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稳步提升“两率”水平。(市人社局牵头)  

2.改善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继续推进职业教育“楚怡”行动,推动中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市教育局牵头)  

3.提高医疗机构重症救治能力。提高三级综合医院ICU床位和可转换ICU床位在总床位数中的占比,确保新冠病毒感染重症患者得到积极有效救治。(市卫健委牵头)  

4.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全市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三类以上比例达到省定标准。(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三)2023年市“六位”实事惠民项目  

1.“岗位”实事惠民行动。城镇新增就业5.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含就业困难人员就业0.9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5万人。(市人社局牵头)  

2.“学位”实事惠民行动。新增公办学位7660个,其中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2880个,新增义务教育学位4230个,新增高中(含职高)阶段教育学位550个。(市教育局牵头)  

3.“床位”实事惠民行动。医疗床位建设。新增医疗床位600张、转型床位600张,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床位使用率达88%、平均住院日缩减到8.5天。(市卫健委牵头)养老床位建设。新增养老床位9580张,其中新增机构养老床位3580张,新增社区(村)养老床位460张,新增家庭养老床位5540张。(市民政局牵头)  

4.“车位”实事惠民行动。新增停车位7234个,其中新增路外停车位5674个,新增路内停车位1560个。(市城管执法局牵头)  

5.“厕位”实事惠民行动。城区公厕建设。新建城区公厕26座,改造城区公厕15座,新增城区厕位298个。(市城管执法局牵头)农村改厕。改造农村户厕16381个、新建农村公厕25座。(市乡村振兴局牵头)  

6.“梯位”实事惠民行动。既有住宅加装电梯300台。(市住建局牵头)  

(四)市“十大社会民生项目”  

1.城镇老旧小区及配套设施改造项目。30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全部开工。(市住建局、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牵头)  

2.乡镇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2370套乡镇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全部开工。(市住建局、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牵头)  

3.养老机构建设及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项目。完成常德市社会福利院医养康复中心项目开工准备工作,启动基础建设;完成养老床位年度建设任务。(市民政局牵头)  

4.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建设。完成市二医院常规传染病中心、普通传染病门诊、普通传染病房改造,基本完成烈性传染病门急诊楼、住院楼、后勤保障楼主体结构施工。(市卫健委牵头)  

5.常德学院新建项目。常德学院一期竣工,启动二期建设。(市城发集团牵头)  

6.沅北水厂迁建工程。全面完成取水工程、原水输水管线、净水厂工程、两中心、配水管网改造和新建工程并通水。(市自来水公司牵头)  

7.“三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安全饮水工程。基本完成“三区”配水厂、配套输水管线及部分泵站改造工程建设。(市自来水公司牵头)  

8.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实施四水尾闾水环境水生态修复工程、武陵—雪峰山历史遗留矿山与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四口水系连通与面源污染生态拦截工程等三大工程15个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牵头,市财政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完成65条黑臭水体治理主体工程建设。(市生态环境局牵头)  

10.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和安防设施建设。完成564公里农村公路安防设施建设、100座危桥改造任务。(市交通运输局牵头)  

三、推进机制  

成立打好重点民生保障仗工作专班,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人社局主要负责人任副召集人,成员单位包括市政府办、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国资委、市城管执法局、市行政审批局、市乡村振兴局、市林业局、市医保局、市住房保障服务中心、市妇联、市残联、市通管办、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市城发集团、市自来水公司等,专班办公室设在市政府督查室(市为民办实事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和调度工作。    

附件6—1:2023年市“六位”实事惠民项目任务分解表  

附件6—1

2023年市“六位”实事惠民项目任务分解表

序号

实事项目

全市

任务

单位任务

武陵区

鼎城区

汉寿县

桃源县

临澧县

石门县

澧县

安乡县

津市市

常德

经开区

常德

高新区

柳叶湖旅游

度假区

西湖

管理区

西洞庭

管理区

桃花源旅游

管理区

市本级

1

岗位

城镇新增就业(人)

53000

7900

5800

4400

5400

4420

5150

5400

4300

4200

2480

1200

500

650

1000

200


失业人员再就业(人)

29000

5000

2900

2400

2750

2400

2600

2750

2400

2400

1500

620

250

350

580

100


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

9000

1400

900

700

900

800

850

900

800

780

330

150

70

150

250

20


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

35000

497

5038

4375

6761

2367

4439

6014

3316

995

405


304

130

147

212


2

学位

新增公办学位(个)

7660

1080

180

400

1560

450

1630

1190

900

270








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个)

2880


180


360

450

540

990

360









新增义务教育学位(个)

4230

1080


400

1200


540

200

540

270








新增高中(含职高)阶段

教育学位(个)

550






550











3

床位

新增医疗床位(张)

600


200




50



50







300

转型床位(张)

600


90

100

100

40

80

95

65

30








新增机构养老床位(张)

3580

1500

1000

150

150

50

310

100

120

100




100




新增社区(村)养老床位(张)

460

50

30

40

30

50

100

30

50


20


20


20

20


新增家庭养老床位(张)

5540

650

700

550

600

500

710

700

480

450

80


30

30

30

30


4

车位

新增路外停车位(个)

5674

1800


300

82

150

400

400

1264

120

428

100

400

30


200


新增路内停车位(个)

1560

300

200



350

350

100


110


50

100





5

厕位

新建城区公厕(座)

26

5

3

3

3

3

3

1

2


2

1






改造城区公厕(座)

15




1

2


1

3


8







改造农村户厕(个)

16381

170

1000

3190

1720

580

5000

3218

989

84

300



130




新建农村公厕(座)

25


3

3

3

3

3

3

3

3




1




6

梯位

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台)

300

66

30

30

30

25

25

30

20

20

10


10

2

2



归档时间:2024-03-25
已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