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站!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常德市“三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

2022-09-16 16:36 来源:市政府办
字号:【

 CDCR-2022-01021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管委会,市直和中央、省驻常有关单位:

《常德市“三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9月16日


常德市三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强化电力、算力、动力对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强化“三力”支撑规划(2022—2025年)〉的通知》(湘政办发〔2022〕27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把握遵循发展规律,对标国内先进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适度超前加快电力、算力、动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优化电力、算力、动力服务支撑体系,着力形成全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优势,构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体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为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提供强大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系统谋划、适度超前。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推进电力、算力、动力基础设施谋划建设,优先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经济安全的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把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起来,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改革创新的举措破除制约“三力”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有效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三力”建设和运营管护的积极性,充分凝聚各方合力。

(三)坚持注重效益、协同高效。既算“经济账”,又算“综合账”,创新“三力”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护模式,提高“三力”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立足“三力”内在联系,推动“三力”建设协调联动、应用有机融合,形成互为支撑、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四)坚持绿色低碳、安全智慧。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促进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坚持数字赋能,持续拓展“大智移云”等新技术的使用范围和应用深度。坚持安全发展,做好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经济安全。

三、目标任务

(一)建设以新型能源为主体的电力支撑体系。强化电力稳定供应能力,提高电力运行调度水平,提升电力服务保障效率,增强电力管理效能,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到2025年,电力稳定供应能力达到450万千瓦,配电自动化有效覆盖率达到80%,风电、光伏装机突破300万千瓦,电化学储能规模达到25万千瓦,电能替代3.5亿度,清洁能源占比持续提高。电力系统网络不断优化,基本建成具有电网状态全息感知、电网业务全程在线、电网数据全通融合、电网数智全面提升特征的“常德数字电网”。电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获得电力”指数排名全省前三。

(二)建设安全高效的一体化算力服务支撑体系。加快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通信网络,推进算力应用和产业发展,完善数据治理服务体系,提升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到2025年,全市总算力提升到240PFLOPS,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不低于60%,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5以内,全市算力资源利用率、绿色节能水平、安全防护能力居全省前列,努力建成全省先进的绿色算力中心。

(三)建设拥有核心竞争力的科创动力支撑体系。优化区域创新格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强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引聚和培育“三尖”创新人才,加强科创开放合作,提升科创治理能力。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增长15%以上,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人才中心。

四、实施保障

(一)强化组织协调。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市行政审批局、市工信局负责算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市科技局负责动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有关单位要建立强化“三力”支撑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分领域具体实施方案,抢抓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统筹各方资源,建立工作清单,积极争取国省支持,加快推进全市“三力”基础设施建设。各区县市要按照本方案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有序推进方案实施。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资金对“三力”建设的投入力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三力”建设,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对“三力”重大工程项目,开辟审批绿色通道,在土地、网络、电力、能耗排放指标及市政配套等方面做好保障。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三力”基础设施建设节地节水水平,优先利用存量用地,高效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健全支持“三力”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人才政策、奖补政策。

(三)强化监督考核。各级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本方案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年度工作计划,明确责任人和进度要求,定期调度通报进展情况;及时把握“三力”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妥善应对,加快解决。建立健全“三力”评价指标和统计体系,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附件:1.常德市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2.常德市算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3.常德市动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附件1

常德市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电力保障能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电力稳定供应能力达到450万千瓦,供电可靠性、综合电压合格率持续提升;绿色发展模式加速构建,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电化学储能规模达到25万千瓦;电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2700根,电能替代3.5亿度,“获得电力”指数排名全省前三。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供应能力提升行动

1.夯实保障性电源基础。加快推进石门电厂扩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确保2022年内开工,2024年实现投产并网。优化改造石门电厂一期,推动转为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适时启动华电常德二期重型燃机热电联产项目前期工作,缓解煤电机组调峰压力。到2025年,全市支撑性煤电装机规模达到320万千瓦,水电装机规模稳定在97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石门县人民政府、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常德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提高风光装机规模。利用空闲鱼塘水面、农田场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重点推进临澧县荷花社区—大观村—高茂村农光互补、津市市罗家台渔光互补、安乡县陈家嘴渔光互补等项目。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重点推进武陵区(含常德经开区)国家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到2025年,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220万千瓦。在桃源县、临澧县、石门县等中西部山地风力资源较稳定地区布局一批集中式风电项目,重点推进桃源县西安风电场、临澧县营驻山风电场、石门县子良风电场等项目。在鼎城区、安乡县、津市市等风力资源相对较好的丘陵平原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重点推进津市市新洲镇麓山村风电场,鼎城区十美堂镇、蒿子港镇风电场等项目。到2025年,风力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万千瓦。(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市林业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加快完善骨干网架,协调推进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常德段)尽快投产,完成500千伏岗市扩建、石门桥输变电,220千伏蒙泉、大鲸港输变电,110千伏朝阳、桃花源输变电等工程建设,提高清洁能源规模化接入能力。提升配电网支撑保障能力,重点提升城市配电网网架承载、运行控制、供电服务、运营管理、综合业务等5大能力,满足电动汽车、5G基站、分布式电源等多元用户接入需求。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到2025年,全面解决农村配变、线路过载问题,户均配变容量提升到2.73千伏安/户。加速电网智能化转型,推动电力信息网络建设升级,到2025年,实现信息网络100%互联互通,基本建成具有电网状态全息感知、电网业务全程在线、电网数据全通融合、电网数智全面提升特征的“常德数字电网”。(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

4.建设抽水蓄能和储能电站。推进桃源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2022年实现核准启动建设,2030年前投产并网。推动石门皂市抽水蓄能电站厂址前期研究论证,推进项目纳入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以建设大规模集中式共享储能为主,重点推进常德西洞庭电化学储能电站、华能湖南津市共享储能电站、常德临澧储能电站等项目,提升电网灵活调节能力。开展电源侧储能项目试点,依托风电、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配建储能电站,推动储能技术、商业模式和市场机制创新。支持用户侧储能应用发展,鼓励围绕分布式新能源、大数据中心、充电设施等其他终端用户,探索储能融合发展新场景。(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运行质量提升行动

1.打造智慧调度体系。完善市场环境下电力调度机构工作规范,确保电力调度机构公正中立。加强信息发布,保障调度机构透明度。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增强电力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提高电力调度智能化、自动化水平。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调度机制,根据区域地形、资源禀赋、发电特性等差异,更加精细化建立预测模型,提升风电、光伏发电预测水平,实现新能源发电100%消纳。探索火电、水电、储能等联合调度机制,提高能源供需协调能力,稳步提升输送通道可再生能源电量比重。(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

2.完善供需预测机制。健全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强化气象、水利、电网等各单位协同,根据气象及电力需求变化,做好每日负荷精准预测、用电特性精准分析,提前做实电力保供各项措施。综合考虑企业性质、用电量等因素,按照“有保有限、分级实施”原则,制定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有序用电方案,保障重点企业生产。统筹全市小水电、小火电,开展负荷高峰期间聚合管理,实现小水电连续3天不低于27万千瓦、小火电不低于10万千瓦的顶峰能力。完善电力需求侧响应,深挖各类可调节负荷潜力,形成不低于26万千瓦的削峰响应能力,解决日内短周期电力供应紧张问题。(市工信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利局、市气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保障电煤储备供应。督促电力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做好电煤长协签订工作,实现年度用煤中长期供需合同全覆盖。严格落实国省有关电煤储备要求,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保持电煤储备水平在30天以上,确保电厂安全稳定生产和可靠供电。加强电煤运输调度,做好水路、铁路、公路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协调衔接,保障电煤运输畅通。落实煤电项目驻厂联络员机制,全面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化解困难和问题,确保电厂稳定运行。启动湘西北储煤基地前期工作,提高煤炭储备和应急调剂能力。(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石门县人民政府、常德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服务水平提升行动

1.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全面推广实现居民用户、160千瓦及以下的小微企业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力、省时、省钱”服务,省级及以上园区红线外配电工程全部实现零成本。进一步压缩低压、20千伏及以下高压电力接入工程审批时间和居民用户、实施“三零”服务的非居民用户全过程办电时间。加快推进政企协同办电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行政审批申请“一窗受理”、居民用户“刷脸办电”、企业用户“一证办电”、办电服务互联网全覆盖,真正以数据“跑腿”替代客户“跑路”。强化计划检修管理,推广不停电作业技术,减少计划停电时间和次数,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中心城区年平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8小时。到2025年,“获得电力”指数排名全省前三。(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

2.加快推进电气化进程。推动电能替代,引导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鼓励以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以租代建等方式开展电能替代,不断提高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重点在常德经开区、桃源县、津市市、澧县等区域推进千吨级港口泊位岸电建设,实施澧水航道挖沙作业船“油改电”、鼎城甲鱼养殖“煤改电”等项目。鼓励居民使用电热水器、电采暖、电炊具等电器,倡导家庭生活“零排放”。优化充电桩布局,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全面推动车桩协同发展,加快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公共充(换)电网络。聚焦综合能源服务,统筹“源网荷储用”有效协同,支持开展“低碳”医院、“低碳”工厂、“低碳”学校等试点示范,推动区域用能绿色低碳。(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国网常德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支撑园区高质量发展。强化园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电网布局,提高园区供电可靠性,满足入驻项目用电需求。支持园区企业利用屋顶、空地建设分布式光伏、风力发电项目,构建“分布式+储能”的能源自给系统,降低企业用能成本。规范转供电收费,推广使用“转供电费码”,严厉查处转供电违规加价行为。依托百兆瓦级多电源融合技术实验验证平台,支持常德经开区探索“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实现新能源高比例消纳,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方面提供“常德样本”。(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常德经开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管理效能提升行动

1.提高电力安全监管效能。落实企业电力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属地政府监管责任,发挥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社会力量作用,构建政府监管、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协同共治机制。强化电力安全运行管理,深入推进电力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全方位、全过程辨识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扎实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各部门应急协调机制,加强应急协同联动,及时滚动修编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认真落实迎峰度夏、迎峰度冬期间各项电力应急保障要求,确保电力正常可靠供应。加强电力施工安全监管,落实电力建设施工强制性安全措施,严防电力建设人身伤亡事故发生。(市工信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牵头)

2.完善项目监督管理。严格落实节能审查制度,从严控制能耗“双控”形势严峻、电力供需平衡紧张的区县市新上高耗能、高耗电项目,对存量、在建“两高”项目实行清单化、动态化管理,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对充电桩立项、建设、验收、奖补、运营实行全过程监管,严禁“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等违规行为,促进充电桩有序建设、规范运营。健全完善风电、光伏开发建设项目管理机制,确保纳入全省“十四五”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开发建设方案的项目按照省规定时间节点要求并网发电。(市发展改革委牵头)

3.强化政策协同。加强能源规划、电力规划及重大项目与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的对接,严格落实区域“三区三线”“三线一单”要求,提前规避限制性因素,保障重大项目用地需求,有效、有序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抓住政策红利窗口期,贯彻落实国省促进能源网络型基础设施发展的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加大对抽水蓄能电站、风光发电、煤电绿色改造、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支持力度。落实国省电力体制改革要求,按照推进统一开放、公平公正、竞争有效的电力市场体系建设方向,加快推动我市电力体制改革步伐,逐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国网常德供电公司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产业壮大提升行动

1.储能产业集群发展。立足储能材料现有发展基础,统筹推进储能产业全链条协同发展,将储能产业打造成我市产业体系的核心增长极。做强一批细分领域头部企业,重点支持引导中材锂膜、金富力、宸宇富基、力元新材等企业做大做强。引入一批储能电池和电池管理企业,同步招引电解液等上游企业和电池管理系统、电池回收利用等中下游企业。培育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向上积极支持储能电池企业采购本地储能材料,向下开拓本地储能电池应用市场,对外积极融入省内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构建功能互补、梯度发展、协同共进的储能产业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做大做强风光产业。按照“以资源吸引资本、以资本带动产业”的总体思路,在风光产业发展上实现突破。支持飞沃科技等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与整机制造商的非标定制和战略合作,提升风电配套产业能级。加速光伏产业链布局,上游重点引入光伏玻璃、PET基膜、氟膜、胶膜、银浆、电池片、背板等企业,中游招引国内领先的光伏组件制造企业,下游前瞻培育光伏组件回收产业,远景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光伏组件回收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3.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最好的资源吸引最强大脑,以最强的产业资源支撑科创活动,力争引进一批带有产业项目的科研机构落户。构建集成果展示、学术交流、项目推介、技术交易于一体的能源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与中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依托百兆瓦级多电源融合技术实验验证平台、常德电机工程学会,联合本土高校、企业,聚焦储能系统、新能源、微电网、多电源互补等关键技术攻关,建成国内领先的储能技术融合研究中心,打造区域型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规模化产业”全链条发展脉络,打造产业孵化基地,依托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承接产业化项目落地。(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发展改革委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成立工作专班。各相关区县市对本地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作负主体责任,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明确的任务抓紧制定实施计划,加强地区、部门协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各有关部门对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相关项目,要细化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精简相关手续的办理流程,优化能源建设、用电报装及电力接入工程审批程序。按照依法依规、特事特办、急事快办的原则,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并行办理,加大用地、用林、用水等要素的保障供给力度,持续优化建设环境,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三)强化督导考核。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重点项目台账,完善项目推进考核机制,加强对本方案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定期调度、督办、通报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项目按照时间节点推进。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单位和个人严肃问责。

(四)强化宣传引导。各级宣传部门要加大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宣传力度,对社会关心、关切的重大能源项目,及时向公众、市场主体准确、全面地公开项目基本信息,引导全社会支持、关心、推动电力支撑相关工作,形成强大合力。

附件:1—1常德市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重大项目表


附件1—1

常德市电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重大项目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业主

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

(亿元)

起止年限

备注

1

石门电厂扩能升级改造项目

陕西长安电力有限公司

装机132万千瓦

57.1

2022—2024

2

华电常德二期重型燃机热电联产项目

华电湖南分公司

装机40万千瓦

20

前期

3

桃源抽水蓄能电站

五凌电力有限公司

装机120万千瓦

86

2022—2030

4

石门抽水蓄能电站

澧水公司

装机120万千瓦

58

2022—2030

5

风电、光伏发电项目

有关企业

2025年装机规模达到300万千瓦

126

2022—2025

6

宁夏至湖南特高压直流工程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新建800千伏线路164.8km(常德段)

15

2022—2025

7

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新建、扩建变电站3座,新增变电容量3000MVA;新建线路117.2km

11

2021—2025

8

220千伏输变电工程

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新建、扩建变电站8座,新增变电容量1560MVA;新建线路225.48km

10

2021—2025

9

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新建、改扩建变电站33座,新增变电容量2029MVA;新建、改造线路362.9km

14

2021—2025

10

35千伏输变电工程

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新建、改扩建变电站39座,新增变电容量380MVA;新建、改造线路369.1km

4

2021—2025

11

10千伏及以下电网工程

国网常德供电公司

新增、改造配变5173台,新增配变容量930.3MVA;新建线路3726.3km

36

2021—2025

12

电化学储能电站

有关企业

到2025年储能规模达到25万千瓦

10

2021—2025

13

充电基础设施项目

有关企业

到2025年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2700根

20

2021—2025

14

湘西北储煤基地

有关企业

静态储煤能力200万吨

30

2022—2027

15

“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工程

有关企业

依托百兆瓦级多电源融合技术实验验证平台,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工程

20

2021—2025


附件2

常德市算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加强我市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的算力支撑能力,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赋能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结合常德市数字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推动算力、算法、数据、网络、应用资源集约化和服务化创新,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算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集约。加强我市算力基础设施统筹规划,整合政府和社会化算力资源,引导全市范围算力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强化算力资源调配,提高算力使用效能,推动算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2.绿色低碳。加快节能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提高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算力基础设施单位能耗的算力使用效率,推动算力基础设施绿色可持续发展。

3.创新驱动。对标算力相关技术发展前沿,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技术研发,加强对智能计算、全闪存、数据要素流通等关键软硬件产品的研发攻关和大规模应用推广,培育关键核心技术生态链。

4.安全可靠。加强对基础网络、数据中心、计算中心、云平台、数据和应用的一体化安全保障,加强对个人隐私等敏感信息的保护,确保算力设施及数据的安全。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25年底,全市总算力达到240PFLOPS,数据中心平均利用率不低于60%,电能利用效率指标(PUE)控制在1.5以内,对于新建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指标控制在1.3以内。通过一系列算力建设,使算力资源利用率、绿色节能水平、安全防护能力均居全省前列。拓展算力应用场景,聚焦算力与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融合应用,推动政务、公共数据应用创新,谋划打造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算力应用场景。打造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算力支撑体系,努力将常德建设成为湖南先进的绿色算力枢纽。

(二)工作目标。2022—2025年,按照“1+N+1+3+3”的总体思路推进常德算力建设。建设1个常德大数据中心:即在已有的各类数据中心基础上,继续扩大项目建设,建成集群式的常德大数据中心,打造支撑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型数据中心。合理部署N个边缘数据中心:即结合常德特色,在靠近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就近构建边缘算力供给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工业园区建设满足极低时延和新型业务应用需求的高性能边缘数据中心。统筹建设1张新型算力网络:即实现常德算力统一纳管、统一调度。着力构建3个体系:即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要素保障体系。全面赋能3个发展:即赋能数字经济发展、数字社会发展、数字政府发展,其中政务领域算力需求由政府向算力供给方采用购买服务方式解决,其他行业领域算力需求采用政府政策引导、市场化、多元化方式保障。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新型数据中心。引导常德地区大型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构建常德大数据中心集群,多渠道投资统筹推进常德新型数据中心建设,重点推进常德大数据中心、常德电信下南门数据中心、常德移动柳叶湖数据中心、常德联通白马湖数据中心、常德广电石门数据中心、常德经开区湖南城市云、常德高新区朗禾大数据中心等7个新型数据中心建设。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快先进算力供给,打造支撑泛湘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新型数据中心,力争引进1—2个行业领军算力企业落户常德。推动算力泛在应用,集政务和产业一体发展,推动为互联网、工业、金融、交通、教育、医疗、能源、文旅等重点行业领域提供算力服务,支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通管办、常德经开区管委会、常德高新区管委会、电信常德分公司、移动常德分公司、联通常德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积极布局边缘数据中心。以智慧常德建设为基础,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优化配套基础设施部署,构建产业边缘算力供给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工业园区建设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能工业等边缘数据中心,助推行业更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通管办、电信常德分公司、移动常德分公司、联通常德分公司、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改造升级“老旧小散”数据中心。持续推进PUE大于1.5、连续投产时间10年以上的规模小、效益差、利用率低的“老旧小散”数据中心升级或关停并转。到2025年,分类分批升级改造、迁移整合70个“老旧小散”数据中心。依托光伏+储能、空调+新风改造技术,鼓励中小型低效数据中心改造为高效边缘数据中心,降低数据中心PUE平均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算力供给能力,实现数据中心向集约化、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国资委、市卫健委、市公安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市教育局、市通管办、电信常德分公司、移动常德分公司、联通常德分公司、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根据业务需求,构建智能算力、基础算力、边缘算力等多层次多种类算力相结合的供给体系。加快推进常德市“城市大脑”四大筑基工程(基础网络提升工程、感知常德建设工程、信创政务云建设工程、网络与数据安全态势感知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全域算力数字协同能力。积极推进交通、能源、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调化水平。结合智慧常德建设,推动多层次算力的融合应用。(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通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夯实信息通信网络建设

1.建设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智能无损的“IPv6+”和100G/400G OTN高速传输网络,建立常德大数据中心与运营商省级干线网络以及新型城域网的“大带宽、低时延”联接。全面部署千兆光纤网络,争创“千兆城市”,加快5G规模部署,实现市县城区和乡镇核心区域5G全面覆盖、重点场景5G深度覆盖。到2025年,建成5G基站12000个,构建“5G+千兆光网”协同发展的“双千兆”网络,加快建设“高速泛在、云网融合、安全可靠”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促进跨网络、跨地区、跨企业数据交互和算力调度。(市工信局、市文旅广体局、市通管办、电信常德分公司、移动常德分公司、联通常德分公司、铁塔常德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新型算力调度网络体系。推动构建全市统一纳管、统一调度的算力网络体系,加强省内、市内算力协同对接,积极对接全省算力调度和算力需求对接平台,建立多云纳管平台、云资源接入和一体化算力协同机制,以云服务方式提供算力资源,合理部署云资源池、边缘云节点、内容分发网络等应用基础设施,进一步降低全市算力使用成本,满足新型业务应用需求。认真落实《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算力枢纽实施方案》(发改高技〔2021〕709号),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算力需求。(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通管办、电信常德分公司、移动常德分公司、联通常德分公司、铁塔常德分公司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推进算力应用和产业发展

1.打造算力典型应用场景。坚持需求导向、重点突破,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智能应用。构建市、县、乡三级联动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体系,依托常德“城市大脑”运行管理中心,实现城市运行状态实时感知监测、城市部件事件统一管理调度、城市决策管理科学高效联动。完善市“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对接部门办事系统,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完善“我的常德”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有效融合公共服务,推进民生服务“一码通城”。完善市一体化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有效融合公共管理,推进城市运行“一图通管”。完善常德“金融超市”服务平台,推进融资服务“一站惠企”、实现“五个一”,即“一张网”打通政银企数据壁垒、“一对一”做好企业增信服务、“一条龙”享受融资扶持政策、“一键式”实现融资供需对接、“一站式”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提升金融服务现代化水平。积极构建农业、工业、电商、文旅、产业园区等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产业赋能“一数通产”。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烟草、数字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四大新兴产业,聚力培育一批算力典型应用场景试点示范企业。(市行政审批局、市教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委政法委、市政府金融办、市公安局、市应急局、市城管执法局、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市交通运输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旅广体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算力相关产业发展。提升算力软件实力,围绕本地优势产业链,加快在工业软件、网络安全、工业大数据等领域的探索,培育一批可复制推广的算力软件应用解决方案。注重行业软件开发,加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政务、金融、综治、教育、医疗、旅游等重点领域的融合应用,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算力软件关键技术,加快培育软件名企、名品。优化软件产业布局,提高算力软件开发和运维保障等产业配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武陵智慧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引导算力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向园区集聚。根据《湖南省软件产业振兴计划(2021—2025年)》(湘工信信软〔2021〕64号)要求,支持武陵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对标建设中国软件名园。发展算力相关计算产业,力争将常德经开区智能电子产业园、桃源电子信息产业园打造为百亿园区。以迪文科技、常德牌水表、金康光电等龙头企业为引擎,积极培育智能终端产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要素整合。加大内培外引力度,指引产业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电子元器件、线束线缆、功能材料等产业,培育一批特色配套产业基地。(市工信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构建算力支撑产业生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鼓励企业加强光互联、可重构网络、下一代数据存储等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推动数据中心性能突破性发展和新生态产业化应用。推动先进技术研发应用,鼓励自主研发高端芯片、智能网卡、超融合、云原生、存算一体等关键应用技术的试点应用,鼓励在数据中心建设、运营过程中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无损网络、“IPv6+”、全光交叉等先进技术,提升新型数据中心技术应用水平。加快构建大数据和算法、算力融合的发展体系,全面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落地应用,推动智能技术从消费互联网走进产业互联网,降低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创新门槛,使更多中小微企业可以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创新。聚焦建设区域产业大脑,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综合研判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常德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聚焦烟草、生物医药、文旅康养、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助力头部企业深入实现数字化转型,集中资源重点打造区域内特色应用场景,为企业降本增效、提高产能提供助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完善数据治理服务体系

1.巩固完善智慧常德“数字底座”。加快构建统一数据中台和业务中台,集约部署通用数据资源管理组件,形成一站式、标准化、可视化、智能化数据中枢,支持智能数仓、算法服务、数据DNA、全景监控,服务大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续完善通用业务共性能力,叠加统一业务组件,打造基础算法库,丰富应用建设工具,强化物联网管理、时空信息云、融合通信、人工智能服务等业务使能支撑。(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人防办〉、市公安局、市委政法委、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推动实现数据有序共享。落实《常德市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常政办发〔2022〕31号),加强对数据采集、传输、存储、更新、利用等各环节全流程规范管理。完善数据资源目录和供需对接清单,落实数据供需对接机制,推动数据精准分级分类,实现“资源目录之外无数据、供需清单之外无交换”,健全数据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和行业数据管理标准规范,构建具有常德特色的数据共享标准规范体系。强化数据统筹管理、按需汇聚、整合共享、关联应用,持续完善基础数据库、业务资源数据库和相关专题数据库。(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市直相关部门、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探索推进数据要素流通。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流动安全管理制度,推动数据使用者落实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安全有序推动数据流通应用,促进数据要素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支持社会化数据服务机构发展,培育专业化数据运营公司,推进数据汇聚治理、挖掘利用和融合赋能。加强与本地高校产学研用合作,支持依法开发利用公共数据资源,提供数据产品和数据服务。探索建立数据资源流通、交易、应用开发规则和机制化运营流程。(市行政审批局、市国资委、市委网信办、市财政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提升安全绿色发展水平

1.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以安全能力体系为核心,通过安全管理、安全运行及安全技术体系建设,构建常德大数据中心网络安全一体化纵深防御体系,推动建立网络安全监管中心,升级网络安全监管平台,实现“保障业务可靠运行、达到监管合规要求、抵御内外威胁、安全能力持续提升”的目标。(市行政审批局、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工信局、市通管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持续筑牢数据安全屏障。制定数据分级分类安全保护指南,明确政务数据采集、汇聚、清洗、存储、脱敏、共享、开发利用、销毁、容灾备份等各环节安全责任主体。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审查和风险评估制度,安全责任认定机制以及重大安全事件及时处置机制,组织编制重要数据保护目录,强化数据共享授权管理。持续完善数据安全监管平台,全面强化平台对数据全生命周期安全态势实时监测分析、安全漏洞及时预警修复、安全事件有效防范处置等能力。(市行政审批局、市委网信办、市委保密办、市公安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绿色管理能力。加快先进绿色技术产品研发与应用,推动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广制冷系统节能技术,采用模块化机房、预制化电力模块、太阳能光伏、余热综合利用、智能运维、锂电池等节能产品和技术,引导新建边缘数据中心走高效、清洁、集约、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市发展改革委牵头,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智慧常德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算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各地各单位对本地本单位算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实施工作负主体责任,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根据本方案明确的任务抓紧制定实施计划,加强地区、部门协作联动,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建立健全算力支撑能力提升机制体系,各有关部门对算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相关项目,要细化工作流程,落实工作责任,简化相关手续的办理流程。全面学习借鉴省内外先进地区创新举措和制度经验,加大用地、用电、用水等要素的保障供给力度,持续优化建设环境,加快推动项目建设。

(三)强化政策支撑。充分整合市内现有产业建设、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相关专项资金支持,加大相关扶持政策落实执行力度,创新建设运营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算力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


附件3

常德市动力支撑能力提升行动方案(2022—2025年)

为强化科技创新动力支撑,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7%,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培育形成一批百亿级优势产业、十亿级新兴产业,一批百亿级、十亿级领军型、创新型企业,加快建成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金融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科技人才中心,逐步形成创新驱动、科技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区域科技创新跃升行动

1.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常德经开区打造全国知名的“锂电谷”和“原料药生产基地”,支持常德高新区打造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业高地,推动常德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取得重大进展。(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管委会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支持省级高新区围绕先进装备制造、烟草、数字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四大千亿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与军民融合四大新兴产业(以下简称“4+4”产业)链条上的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在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等方面布局建设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各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负责)  

3.强化多点支撑创新布局。支持常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协同推进县域科技创新,力争新建省级创新型县(市)2个。鼓励各类园区争创省级高新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和相关区县市人民政府〈管委会〉牵头,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常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行动

1.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培育高能级研发平台。积极对接国、省目标和战略需求,瞄准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进行研发平台布局,建设和培育一批高能级研发平台。到2025年,实现制造业领域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2.聚焦关键领域突破建设省级研发平台。聚焦“4+4”产业,发挥产业链重点企业创新骨干作用,自建或合作共建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支持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社会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建设新型研发机构。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优势学科组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快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站点建设。到2025年,新增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20家以上。(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围绕产业链断点堵点布局市级研发平台。围绕“4+4”产业断裂点补链,围绕“卡脖子”技术强链,聚集项目、资金、人才,支持建设行业研究院,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一链多平台”创新发展格局,实现应用研究、工程化中试、产业化对接融通。(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优化重组全市研发平台。按照“提升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新建一批”思路,在地域和行业布局上突出扶强补短,加快推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提质增效。强化顶层设计,在前沿、新兴、交叉和重点学科领域,培育一批实验室。优化完善研发平台评估评价机制,建立建管结合、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对现有市级研发平台进行优化重组。(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技术攻关与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行动

1.突出关键技术攻关。围绕“4+4”产业创新链,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调研,形成技术清单,以“揭榜挂帅”形式支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卡脖子”技术领域,一体化配置项目、基地、人才、资金,力争在重点领域研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每年筛选10大技术攻关项目、20项技术研发项目予以重点支持。指导支持园区、企业争取更多部、省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向上争取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达到100项以上。(市科技局牵头)

2.推进制造业基础再造计划。聚焦“4+4”产业,瞄准“大院大所大企”和院士团队合作项目与研发成果,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协同推进重要工业基础产品技术研发、试验验证、产业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力争在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工艺技术等方面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培育出一批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和软件首版次政策支持力度。支持企业出题、院校攻关,鼓励高校院所开展重大应用研究和目标导向类基础科学研究。(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酿酒、纺织、建材和化工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智能升级,促进技术、产品、品牌、效益提升,进一步巩固扩大竞争优势,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牵头,市商务局、市住建局〈市人防办〉按职责分工负责)

4.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加强潇湘科技要素大市场常德分市场建设,引培专业运营和科技服务机构,提升配套服务水平。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行业共性需求、企业技术需求、企业融资需求“四张清单”,鼓励园区、高校、产业链龙头企业举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场活动。持续深入推进“教授博士沅澧行”活动。全面推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到2025年,力争实现纳入风险补偿范围的贷款累计发放6亿元。(市科技局牵头)

(四)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行动

1.加速科技企业孵化。鼓励各类园区围绕主特产业培育、引进、建设专业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平台,积极打造泛湘西北创新创业“硅谷”。提升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管理运营水平,大力支持具有创新精神的“小人物”、具有市场前景的“小项目”入驻孵化,分门别类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市外人员来常创业,推动在孵企业与毕业企业量质提升。到2025年,力争净增在孵企业400家、毕业企业100家以上。(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壮大科技型企业。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型企业”梯度培育名录库,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入库,实施“规企升高”计划。到2025年,力争规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2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200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促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快成长。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打造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突破行动,开展上市专业服务,发挥基金投资作用,严格兑现上市奖励,引导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走资本化道路。到2025年,力争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别突破50家、22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3家以上。(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快国资国企创新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现国有规模以上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全覆盖,部分重点优质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5%以上。(市国资委牵头)

(五)实施“三尖”创新人才引培行动

1.大力引培“三尖”创新人才。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清单,实行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柔性引才。每年培育引进1-2名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给予200万元/人项目支持。每年培育10名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给予4万元/人经费支持。聘请“沅澧引才大使”,积极参与“智汇潇湘”人才活动。推动校(院、所)企合作和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人。(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牵头,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常德市关于打造人才聚集高地的若干措施》(常人才发〔2022〕2号),出台关于鼓励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有关工作实施细则,赋予科技人才更大科研自主权。积极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尊重人才个性化和多样化特点的新型人才评价体系。实施动态管理,明确动态考评周期,建立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机制。(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立各类人才综合服务平台,细化保障措施,实行“一站式”专窗服务,提供包括人才认定、配偶就业、子女就读、医疗保障、科研项目、交通出行等方面的服务。落实《常德市人才绿卡管理服务办法》(常人才办发〔2022〕6号),为各类人才提供便捷高效服务。(市委组织部牵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开放合作创新提升行动

1.积极融入区域创新合作网络和“强省会”战略。依托“京洽会”“沪洽周”“港洽周”,对接引进先进地区创新资源。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深化与相关国家(地区)科技创新合作,争取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实现零的突破。积极融入“强省会”战略,在种业、先进制造、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方面,紧密对接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湘江实验室和芙蓉实验室,加强技术协同攻关。(市科技局牵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引导企业对接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军事科学院等支撑我市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央企等在常设立区域研发中心、高水平研究院、中试和产业化基地。(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实施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1.完善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贯彻落实《湖南省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计划》,部署开展科研项目组织、科技计划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改革任务,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管理,实施承诺和报告制度,推进科研失信信息汇交和联合惩戒。紧盯科研前沿,健全风险评估机制,提升科技伦理治理能力。办好科技活动周、科技工作者日、送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布局建设一批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加快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在关键前沿领域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市市场监管局牵头)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常德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问题会商、信息通报和统筹推进。各级各部门要压实责任,细化举措,落实落地。

(二)加大创新投入。落实《常德市“十四五”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常政办发〔2022〕33号),加大研发投入奖补。到2025年,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3.5%。

(三)强化督查调度。常德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市政府督查室定期调度通报本方案实施情况。各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在工作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应及时反馈,共同研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