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务动态>专题专栏>党建工作>详细内容

人民之问 常德答卷——《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学习宣传微宣讲作品

2022-10-13 09:06:32 来源:机关党委 点击次数:
分享到:
【打印】 【字体:

人民之问 常德答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市政府督查室的于意,今天微宣讲的题目是《人民之问 常德答卷》。借这个宝贵的机会,和大家共同找寻4个问题的答案。

1 、从理论学习中读懂人民之问

问题一:人民之问,缘何而来?

今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湖南发行。思想伟力犹如夏日阳光,播撒湖湘大地。书中收录了总书记2020年至2022年多篇重要著作,科学回了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四大之问”。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爱军指出,所谓“人民之问”,主要指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有新需要、新要求。故而,人民之问,来自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问题二:人民之问,所问为何?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的人民啊,热爱生活,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故而,人民所问,便是一枝一叶,是喜怒哀乐,是锅碗瓢盆,是点滴生活。


2、从伟人足迹中追寻人民之问

问题三:人民之问,如何作答?

陕北梁家河的黄土地上,下乡插队的习近平顶着严寒风霜,走过沟壑纵横,亲身感受百姓疾苦。

河北正定光秃秃的白沙滩上,习近平怀着“我是准备入苦海”的决心,一一解决了当地百姓“粮食不够吃”“买菜难”“校舍破败”等难题。

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福建宁德,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挪穷窝、拔穷根”,温暖了“冬不御寒、夏不消暑”的偏远山村。

从陕北梁家河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上海、北京,再到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总书记走到哪里,都把这种朴素的情感带到哪里。

2019年3月22日下午,习近平主席与意大利众议长菲科举行会见,临近结束时,菲科议长向主席提了一个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习近平主席答到,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是人民领袖对人民最深情的告白,也是一份回答人民之问最好的参考答案。

 

3、从常德发展中回答人民之问

问题四:人民之问,我们如何作答?

行走在常德这篇热土,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份用心用情书写的答卷正徐徐铺展。

在常德,岗位惠民一站式服务大厅暨创业就业服务超市顺利挂牌,充分就业社区(村)建设排名全省第一;全市行政单位在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免费开放停车场;红色小区、红色物业为加装电梯提供党建力量;汉寿县第一中学新址搬迁揭牌、市第二福利院即将开业……随着省市民生实事的落实落地,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急难愁盼”问题迎刃而解。

在常德,5000名干部走访近6000家企业,为他们送去政策、化解疑难;760多名领导干部深入一线,完成一千多个事项“走流程”;“湖南营商码”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启动;“金融超市”“常德政策服务平台”创新升级……随着优化营商环境这一“生命线工程”不断推进,一批“实打实”的惠企政策直达企业,为常德高质量发展增添助力。

在常德,最后一对钢轨被工人铺设在轨道板上,常益长铁路全线轨道贯通;飞沃科技创业板首发过会,实现省长质量奖“破零”;四大千亿产业、四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舞动了经济发展的大龙头;一碗热气腾腾的擂茶端上游人的餐桌,柳叶湖河街成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桃花源里的人们,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浇灌着“发展”这个最大的民生。

在常德,“乘东风”“刮台风”“刹歪风”“正作风”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全省进度靠前;“抗大旱、抗长旱、促丰收”科学抗旱;“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要指示落实落地……一揽子有速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举措,带给人民群众的满满安全感。

一处处小“小切口”,折射着一颗颗“为民心”,描绘着一幕幕“大民生”。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担与责。

回答人民之问,终究需要用实践落笔。

回答人民之问,我们一直在努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